踝关节骨折做完手术后,很多患者都会有各种疑问,其实搞清楚康复的科学规律,对恢复效果特别重要。下面结合临床研究结果,给大家梳理术后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内固定物要不要取?科学看待这个问题
现在骨科手术用的钛合金内固定材料,和人体的兼容性很好,根据临床数据,99.3%的患者其实一辈子都不用取。但有三种情况需要注意:如果固定物位置比较浅,周围的皮肤肌肉覆盖得少,可能会引起长期疼痛;对金属过敏的人,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要是固定物松动了,影响关节活动。医生会通过应力测试和拍片子评估,再决定要不要取出来。
X光上的“裂缝”是没长好吗?别慌,这是正常过程
术后拍X光看到的“裂缝”,其实是骨头在自我修复重建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骨头长“痂”(骨痂)一般需要3到6个月,研究发现就算X光上还能看到骨折线,只要骨头块是稳定的、没有异常晃动,87%的患者最终都能完全长好。CT和X光的成像效果有30%左右的差别,所以最好用统一的影像评估方法,定期复查观察变化。
关节动不了怎么办?找出原因,提前预防
术后关节僵硬动不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关节囊变僵硬(石膏固定超过6周的话,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二是瘢痕组织增生(瘢痕体质的人发生率能到42%);三是肌肉因为不用而萎缩(术后6周小腿围度平均会减2.3厘米)。预防要多管齐下:术后第3天就可以开始主动动脚趾;第2周做关节松动训练;再配合物理治疗,能让关节活动度提高15%到20%。
康复要抓四大重点,帮你更快恢复
- 慢慢增加负重:术后6周内,先承受体重的20%到30%(比如用拐杖或助行器分担重量);8周后再慢慢过渡到完全自己负重,同时练平衡,能让关节的感知能力恢复快40%。
- 冷热交替敷:每天做3轮,每轮先冰敷10分钟再热敷5分钟,通过让血管收缩再扩张,能把肿胀的概率降低28%。
- 瘢痕护理:用硅凝胶贴加上按摩,能调节皮肤胶原的合成,让瘢痕增生的风险从53%降到17%。
- 补充营养:每天吃1200毫克钙和8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再加上胶原蛋白肽,能让骨痂的强度提高23%。
这些异常情况要警惕,赶紧找医生
术后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复诊:受伤的地方皮肤温度比好的那只脚高3℃以上,而且持续24小时;足背的动脉跳动和平时不一样;一直有尖锐的疼痛,还伴着麻木、刺痛等神经症状;关节活动度突然变差。这些可能是深静脉血栓、神经血管受伤或者内固定松动的信号。
现在骨科康复都强调“早期开始、循序渐进”,临床研究证明,按规范做康复的话,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能提高35分以上。患者要多了解科学的康复知识,理性看待恢复过程,和医生护士配合好,才能实现理想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