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时如果发现喉咙两侧长了5-10个像碎米粒似的珍珠白色溃疡点,同时突然烧到38℃以上,那可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这种病每年夏秋天容易高发,5岁以下小朋友感染得多,但大人也有可能中招。
病毒怎么找上你?三个传播路径要注意
-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小颗粒飘在空气中,被其他人吸进去就可能感染;
 - 粪口传播:摸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没洗手就吃东西,病毒会通过嘴巴进到身体里;
 - 接触传播:直接碰到感染者的分泌物(比如唾液、疱疹液),也会被传染。
 
引起这种病的主要是柯萨奇A组病毒,这类肠道病毒特别“耐造”,在环境里能存活好几天。病毒进入身体后,通常要2-4天才会发病,发病时会让咽部黏膜下面的组织产生免疫反应。所以平时清洁一定要做好消毒,不然病毒容易残留。
症状发展有规律,四个阶段要知道
- 闪电期(发病0-24小时):突然发高烧,喉咙疼得厉害,咽口水都像咽刀子;
 - 爆发期(第2-3天):喉咙峡部(喉咙深处靠近扁桃体的位置)会长出灰白色小疱疹,周围还有红印子;
 - 溃疡期(第4-6天):疱疹破了变成浅溃疡,这时候疼得最厉害;
 - 恢复期(第7-10天):溃疡慢慢愈合,体温也回到正常。
 
大概四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些小朋友还会呕吐、肚子疼。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些典型症状,每个人表现可能不太一样。
家庭护理抓重点,三个核心要做好
1. 缓解疼痛:吃对食物少刺激
喉咙疼的时候,尽量选凉软的食物,比如酸奶、果泥,避免太烫、太硬的东西加重疼痛。
2. 口腔清洁:温柔照顾不受伤
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几次口,保持口腔干净;小朋友要用专用软毛牙刷,刷的时候轻一点,别伤到喉咙里的黏膜。
3. 补充水分:少量多次别缺水
平时少量多次喝温水,可以加一点柠檬汁提味;如果出现尿量变少、嘴巴干等脱水征兆,要及时喝口服补液盐;别喝含糖饮料,会加重黏膜刺激。
这些危险信号,一定要立刻去医院
要是出现下面这些情况,赶紧就医:
- 高烧持续超过3天(72小时);
 - 精神萎靡、喊他没反应或反应很慢;
 - 频繁呕吐还伴随肢体抽搐;
 - 呼吸急促、脸色发灰。
 
这些可能是病毒侵犯中枢神经引发脑炎的征兆,据统计,约0.5%-1%的重症病例会出现这种并发症,一定要盯紧病情变化。
预防做好这三点,挡住病毒不生病
1. 物理隔离:减少接触风险
流行季节别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比如商场、游乐场);家里有人得病,餐具要单独消毒;接触患者分泌物后,用含氯消毒液好好洗手。
2. 强化免疫:身体棒才不怕病毒
平时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橙子、猕猴桃);每天睡够7小时以上;适当做有氧运动(比如散步、跳绳),提高抵抗力。
3. 环境控制:让病毒难存活
家里湿度保持在50%-60%(可以用加湿器调节);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半小时;有条件的话用空气净化器改善空气质量。
一般来说,只要护理得当,大多数人10天左右就能完全康复。虽然有些抗病毒药对某些病毒株有用,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科学的家庭护理加上自身免疫力,才是战胜病毒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