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牙龈上突然长了小肿块、脓包?家长可别不当回事——儿童牙龈异常增生可能藏着5种常见问题,其中约3/4都和牙齿感染有关,比如根尖周炎引发的瘘管就最常见。下面我们帮家长理清怎么判断、怎么处理,还有关键的预防办法。
一、先搞清楚:牙龈异常增生的5种常见原因
- 根尖周炎“拖”出来的瘘管
乳牙烂牙没及时治,细菌会钻过牙髓伤到牙根尖周围的组织,引发根尖周炎。炎症越拖越重,会冲破牙龈表面形成“小脓包”(瘘管),看起来是黄白色的突起。有研究发现,8成多的深龋(牙齿烂得比较深)如果6个月内没处理,可能发展成没法逆转的牙髓炎,进而变成根尖周炎。 - 食物嵌塞“刺激”出来的牙龈息肉
两颗牙之间的龋洞(邻面龋)总塞食物,长期刺激牙龈乳头,慢慢就会增生出息肉。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口腔卫生不好的孩子身上,常跟着牙龈出血。 - 菌斑堆出来的急性牙龈脓肿
牙龈上堆了太多菌斑(细菌团),会引发局部化脓感染,肿起来的地方是紫红色的半球形肿块。小小孩因为不会自己好好刷牙,比学龄儿童发病率高3成。 - 慢性刺激或激素变出来的“牙龈瘤”
长期刺激(比如塞牙、刷牙太用力)或者激素波动,可能诱发血管性龈瘤,看起来是带蒂的紫红色肿物。儿童病例里,6成多是纤维性龈瘤(摸起来偏韧)。 - 恒牙“要长出来”的萌出性龈炎
恒牙快长出来时,会压迫牙龈,导致局部红肿隆起,有时候还会有小囊肿。这种情况不用怕,牙齿完全长出来后,症状自己就会消。
二、自己先看看:这些特征能帮你初步判断
观察孩子牙龈上的肿物时,重点看4点:
- 摸起来硬还是软:软的大多是炎症,硬邦邦的结节得排除是不是骨头增生;
- 表面有没有异常:有脓头说明是急性感染,要是有溃疡面得小心是不是不好的病变;
- 有没有其他症状:7成根尖周炎的孩子会有侧脸肿,4成会发低烧;
- 疼得厉害吗:隐隐作痛大多是慢性炎症,要是“跳着疼”,说明是急性脓肿。
如果要做检查,医生可能会开这些:
- 拍曲面断层片(能看全口牙齿和牙根的X片),评估牙根发育和吸收情况;
- 拍根尖片(专门看单个牙根周围),找有没有炎症的“黑影”(透射影);
- 复杂情况可能要做三维影像,精准定位病变位置。
三、该怎么治?分阶段来
急性期(刚发现的0-48小时)
- 局部冷敷:用凉毛巾或冰袋敷肿的地方,每次15分钟,中间歇2小时,能缓解肿和疼;
- 消炎漱口:用温和的消炎漱口水,每天3次,帮着清洁口腔;
- 镇痛:如果孩子疼得厉害,可遵医嘱用儿童安全的镇痛方法。
专科治疗(48-72小时后)
- 根管治疗:医生会用显微镜精准清除感染的牙髓,再用超声冲洗根管,把里面的细菌冲干净;
- 脓肿切开:如果有脓包,会打局部麻药后切开,放引流条把脓排出来,术后用促进愈合的漱口水;
- 息肉切除:要是有牙龈息肉,会在局麻下完整摘掉,切下来的组织会送病理检查,确认是不是良性。
康复期(治疗后)
- 温热敷:用温毛巾敷肿的地方,每天3次,每次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 刷牙要轻:用软毛牙刷慢慢刷治疗的地方,别太用力;
- 定期复诊:得去医院看看瘘管有没有闭上,恢复得怎么样。
四、怎么防?做好这3级防护
1. 日常好好刷牙:记住“3-3-3”法则——每天刷3次牙,每次刷3分钟,含氟牙膏用米粒大小就行(别挤太多);
2. 定期找医生护齿:6到12岁的孩子每3个月去医院涂一次氟,恒牙长出来后做窝沟封闭(把牙齿上的深沟填上,防烂牙);
3. 管好嘴:甜食别零散吃,尽量集中在一顿吃完(比如下午3点吃蛋糕,别上午吃一点、下午吃一点),吃完嚼无糖口香糖,促进唾液分泌,帮着冲掉嘴里的糖。
还有些新技术能帮忙:
- 激光龋齿检测仪能更早发现藏在牙齿缝里的浅龋(普通方法可能查不出来);
- 数字化印模不用咬恶心的石膏,孩子更配合;
- 生物陶瓷材料封根管,成功率更高。
五、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立刻带去看牙医:
- 肿块24小时内突然变大;
- 发烧超过38.5℃,或者一直低烧不退;
- 没法好好吃饭,或者晚上疼得醒过来;
- 脸肿得两边不一样。
特别提醒:千万别自己挤或者挑破肿块!会让感染扩散,更严重。这段时间要让孩子好好刷牙,别吃硬的、辣的东西,别刺激肿的地方。
孩子牙龈上的小肿块,大多是炎症或牙齿问题引起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早发现、早处理,平时做好刷牙、涂氟这些预防,才能让孩子的牙龈和牙齿都健康。要是拿不准,赶紧找专业牙医——孩子的口腔健康,可马虎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