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底部有个像“神经交通枢纽”一样的结构,叫海绵窦。这里挤着5条关键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外展神经,它们就像“控制指令线”,管着我们的眼球运动和面部感知。要是海绵窦因为外伤“出故障”,这些神经的功能就会“掉线”,出现各种明显症状。
神经受损的典型表现,一眼就能发现
动眼神经是“眼球运动总指挥”,管着眼睛往上、往下、往内转的肌肉。它受伤后,会出现三个“标志性”症状:眼睛往鼻子方向斜(内斜视)、上眼皮耷拉下来(上睑下垂)、瞳孔对光反应变迟钝——比如用手电筒照眼睛,瞳孔收缩得很慢甚至没反应。
滑车神经负责“眼睛往下看+往外转”的动作——比如你想低头看鼻尖上的痣、捡脚边的东西,全靠它发力。要是它受伤了,再做这些动作会变得费劲,甚至完全做不到。
三叉神经的两个分支管着面部感觉:眼支管额头、眼皮,受伤后半边额头会麻酥酥的;上颌支管面颊、上牙龈、鼻翼,受损了这些地方会木木的,比如摸鼻翼时没知觉,或咬苹果时感觉不到上牙龈的触感。
外展神经是让眼睛“往外转”的“唯一动力”——比如你想往左边看,左眼得往外转,全靠它。它受伤后,眼睛转不出去,看东西会重影(复视),比如看直线变成两条,过马路时分不清车的位置。
哪些情况容易伤海绵窦?
海绵窦损伤最常见的三个原因,都和“头部受外力撞击”有关:高空坠物砸到头部导致颅底骨折、交通事故中的头部撞击(比如骑车没戴头盔被撞)、运动时的颅面部创伤(比如篮球撞到头、滑雪摔倒)。
要防损伤,最关键的是“减少头部外伤”——戴符合安全标准的头盔能大大降低颅脑损伤风险;高危职业(比如建筑工人、骑手)的人,还要定期做神经功能筛查(比如查眼球运动、面部感觉)。
出现这些症状,赶紧去检查!
如果突然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马上做神经影像学检查:
- 眼球转不动,还伴随看东西重影;
- 脸上某块地方(比如额头、面颊)一直麻,超过24小时没缓解;
- 瞳孔大小不一样,或用手电筒照眼睛没反应;
- 眼皮睁不开,挡住视线影响看东西。
现在常用的检查有两种:核磁神经成像能清楚看到神经的形态,高分辨率CT血管造影能看颅底和血管的情况——这两种都能在早期准确判断神经伤得有多严重。治疗方案得“对症下药”:如果是神经被压迫了,可能要做神经减压手术;如果是神经受损但没压迫,就做康复训练。
日常防护,做好这5点
- 选对头盔:头盔要贴合头围,戴时调整绑带,确保左右晃动不会移动(太松没用,太紧不舒服);
- 办公族动眼睛:长期盯着电脑的人,每小时做5分钟眼部运动——比如往上、往下、往左、往右看各10秒,或顺时针、逆时针转眼睛3圈,缓解肌肉紧张;
- 撞头后冷敷:不小心撞到头部(比如摔倒、碰门框),立刻用冰袋或冷毛巾敷15-20分钟,减轻神经水肿;
- 中老年人查眼动:40岁以上的人,每年体检可以加一项“眼动协调性测试”,早发现神经功能的小问题;
- 康复听医生的:神经恢复快慢因人而异,康复训练一定要先找神经科或康复科医生评估——别自己强行转眼睛,不然可能加重损伤。
海绵窦虽然藏在大脑深处,但它管的都是我们日常离不开的功能。只要平时做好防护(戴头盔、避免头部外伤)、及时发现症状(眼球转不动、脸麻)、早检查早治疗,就能最大程度保护这些“神经指令线”,让眼球运动和面部感觉保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