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突然冒出成片的紫色斑点,还跟着关节肿痛、肚子不舒服时,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作了。这是一种免疫异常引起的小血管炎症,护理上得抓住几个关键环节,帮身体更快恢复。
急性期:别光躺,要“动态静养”
急性发作时,重点是“动静结合”——卧床时把腿稍微抬高点(比如用枕头垫在小腿下),能帮血液回流;但也不能一直不动,每2小时要做3分钟踝泵运动(就是反复勾脚、绷脚的动作),既能预防血栓,又不会让肌肉萎缩。等尿检里的红细胞恢复正常了,再慢慢加活动量,先从每天10-15分钟散步开始,循序渐进。
饮食:吃“彩虹餐”,记“饮食日记”
尽量选“彩虹色”的食物,不同颜色藏着不同营养:深色蔬菜(比如菠菜、紫甘蓝)里的花青素能让毛细血管更结实,柑橘类(橘子、柚子)的类黄酮能帮着调节免疫。除了常见的海鲜、鸡蛋这类过敏原,现在发现有些患者对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色素)也会过敏,建议记“饮食日记”——连续3天写下吃的每样东西(包括零食、饮料)和身体反应(比如有没有出新疹子、肚子痛),怀疑哪个食物有问题,就停2周,之后再试吃一次,看看是不是真的过敏。
皮肤护理:记住“三不”,痒了用冷敷
皮肤护理要守“三不原则”:不热敷(会加重血管扩张)、不揉不抓(容易把疹子抓破感染)、自己别乱涂药膏(尤其是含激素的,可能越用越糟)。痒的时候可以用含燕麦的润肤霜冷敷(把润肤霜放在冰箱里冰一会儿,用纱布裹着敷在痒的地方)。已经长出来的疹子,用医用敷料(比如无菌纱布或者专用的皮肤敷料)盖一下,既能挡住灰尘、细菌,也方便每天观察疹子有没有变大、变多。建议每天拍张疹子的照片,量量最大的直径,这样能清楚看到病情变化。
心情:练“正念呼吸”,记“症状日记”
心情好不好直接影响免疫功能,试试“正念呼吸训练”:每天早上起床后,用“5-4-3-2-1法”感受身体——比如摸5种东西的触感(比如床单的柔软、杯子的温度)、听4种声音(比如鸟叫、闹钟声)、闻3种气味(比如牙膏味、早餐的香气)、尝2种味道(比如水的甜味、牙膏的薄荷味)、看1样东西(比如窗外的树),慢慢深呼吸,坚持5-10分钟,能帮着平复情绪,还能调免疫。另外,记“症状日记”也很有用——把每天的疹子情况、关节痛程度、小便有没有泡沫写下来,看着数据一点点变好,信心会更足,也能更主动管理自己的病情。
监测:家里做好“分级检查”,有情况赶紧就医
家庭护理要做“分级监测”:每天查的(一级指标):看看尿里有没有蛋白(比如尿泡沫很多,半天不散)、关节肿不肿;每周查的(二级指标):去医院做个便潜血试验(有没有便血)、查血小板计数;定期查的(三级指标):每隔一段时间去医院复查肾功能(比如血肌酐)和免疫指标(比如IgA)。要是出现头痛、看东西模糊,或者尿明显变少(比如一天尿不到400毫升),可能是出现了并发症(比如肾损伤、颅内出血),得赶紧去医院。
其实,过敏性紫癜的护理不用太复杂,只要把这些环节做到位,大多数患者6个月内就能达到临床缓解(就是症状消失,检查正常)。研究显示,规范护理能把复发风险降低一半以上,还能长期保护肾功能。把医学知识变成日常能做的小事,比如记日记、做踝泵运动,这种“接地气”的护理方式,现在也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方向——毕竟,好的护理从来不是“听医生的”,而是“自己能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