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如今技术已很成熟,能帮不少患者解决长期疼痛、恢复生活能力,不过大家可能关心效果、风险和之后的管理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说。
技术演进:让假体更适配、更耐用
现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效果越来越好,临床数据显示,术后10年假体还能用的超过92%。这主要靠三个技术进步:三维重建技术让假体和患者骨头的匹配度达到98%,微创手术能让术后疼的人少40%,计算机辅助安装能把误差控制在半毫米以内。
生物材料的进步也让假体用得更久。新型陶瓷材料加上改良的聚乙烯内衬,摩擦很小,理论上年磨损不到0.03毫米。60岁做手术的患者,假体理论上能用到30年以上,不过实际用多久和个人活动量、体重这些因素有关。
功能恢复:康复训练是关键
临床随访发现,80%以上患者术后半年内能自己走路,70%能上下楼梯。系统的康复训练特别重要,坚持做的患者髋关节能多动35度左右,走路也稳40%以上。要注意置换的关节活动范围大概是原来的70%,所以选游泳、骑车这种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比较好。
术后恢复快慢因人而异,和术前关节状态、年龄、有没有坚持康复有关。5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可以先试试保头治疗,但要知道约60%的人10年内还是得做关节置换。
风险防控:早预防能降低风险
手术总体安全,但要注意几个风险:深部感染的概率是0.5%-1.2%,假体脱位约2%,血栓不到0.3%。有些人群风险更高: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BMI超过35的肥胖患者脱位风险高4.5倍。
提前预防能有效降低风险:术前练肌肉能让脱位风险降30%,术后用机械装置防血栓能少58%的血栓。血糖控制在6-8mmol/L之间,感染风险能降到0.7%。高风险患者最好找专科医生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决策框架:要不要做,看这5点
要不要做手术,得综合看5个方面:1. 疼的程度:晚上疼超过2小时,连续1个月以上;2. 能不能做事:6分钟走不到300米,或者没法自己干日常活(比如穿衣、做饭);3. 骨头损伤:MRI显示坏死面积超过30%;4. 保守治疗有没有用:规范治疗6个月没效果;5. 身体能不能扛:心肺功能能受得了3小时麻醉。
45岁以上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置换,年轻患者可以结合保头治疗一起选。还要考虑职业(比如需要常弯腰的工作)、平时活动需求(比如喜欢运动)这些个人情况。
长期管理:让假体用更久
术后管理直接影响假体用多久,要做好三点:1. 注意姿势:用辅助工具(比如拐杖)别让髋部弯太狠,别做太剧烈的运动;2. 补营养:每天吃1200mg钙加800IU维生素D;3. 定期查:术后每年拍片子看看假体的情况。
研究发现,一直做康复的患者,假体10年还能用的概率高11%。最好找物理治疗师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用智能设备帮忙监控训练质量。
总的来说,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现在很成熟,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要不要做要和医生一起商量。术后坚持康复、做好长期管理,能让假体用更久,也能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