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尖周围的组织如果发生急性炎症,会让局部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来,导致牙龈又肿又痛。这时候规范的根管治疗是关键——通过机械清理、化学冲洗加上三维充填,能把根管里的细菌和它们的代谢废物清干净。《牙体牙髓病学杂志》2023年的研究显示,85%的急性根尖周炎患者做了标准治疗后,7-10天内反映炎症的指标CRP会下降60%以上,牙龈肿的情况也会慢慢消下去。炎症消了之后,牙周膜里的成纤维细胞会开始分泌胶原蛋白,牙槽骨从术后第3周开始修复。这时候要注意:术后24小时内冷敷,能让局部血流量减少40%;48小时后换热敷,帮着淋巴液回流,更快把炎症物质排出去。
慢性病变的处理策略
如果已经形成根尖肉芽肿或者囊肿,只做根管治疗可能不够。美国牙髓病学协会2022年的指南说,直径超过5mm的根尖病变,建议加做显微根尖手术。用显微超声器械清理病灶,精度能到0.1mm,还能尽量保住健康的骨组织。术后修复是分阶段的:前3个月主要是纤维结缔组织长出来,6-12个月的时候骨头会慢慢改建。有研究发现,用MTA生物材料做根尖倒充填的话,1年成功率能到92.3%,比传统材料的78.5%高不少。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 治疗时机:急性期就去治的人,炎症控制时间比拖着不去的短5-7天,这个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 解剖因素:前牙治疗成功率95.2%,比磨牙的82.4%高很多。
- 系统性疾病:有糖尿病的人,愈合时间会比普通人长1.8倍左右;骨质疏松的患者,术后要特别注意防感染。
- 微生物负荷:如果术前根管里查到有粪肠球菌,治疗失败的风险会高3倍。
系统性护理方案
-
物理护理:
- 术后冰敷要循环着来——敷15分钟歇15分钟,这样能降低组织代谢率。
- 3天后换成温盐水漱口,水温40℃左右,浓度0.9%,帮着促进血液循环。
-
口腔卫生管理:
- 用软毛牙刷(刷毛直径不超过0.15mm)。
- 用单束牙间刷清理治疗的地方。
- 含0.12%氯己定的漱口液别用超过7天,不然容易打乱口腔里的菌群平衡。
-
营养支持:
- 每天补100-200mg维生素C,帮着合成胶原蛋白。
- 蛋白质要吃够,每公斤体重至少1.2g。
- 少吃精制糖,减少口腔里自己产生的酸。
并发症预警体系
建立三级预警指标:
- 一级预警(术后48小时内):持续渗血、剧烈疼痛(VAS评分≥7分)。
- 二级预警(术后3-7天):肿胀变严重还张不开嘴(张口度小于40mm)。
- 三级预警(术后1月后):瘘管一直不好或者根尖区又开始叩痛。
欧洲口腔医学峰会2023年建议,术后要建数字化随访系统,用根尖片、CBCT这些影像学检查,加上探诊深度、牙齿松动度这些临床指标,动态评估恢复情况。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要定期复查。
总的来说,根尖周炎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规范治疗加上科学的护理很重要。及时就诊、注意术后护理、定期复查,才能让牙齿恢复得更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