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新进展帮助中晚期患者控瘤

治疗与康复治疗与康复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8-29 17:53:5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78字
肝癌介入治疗的科学原理、适用人群及术后管理要点,通过血管介入技术阻断肿瘤供血的创新疗法,为无法手术的患者提供全新治疗思路,包含治疗流程解析、疗效评估及饮食指导等实用信息。
肝癌介入治疗血管栓塞微创手术肿瘤供血术后护理
肝癌介入治疗新进展帮助中晚期患者控瘤

肝癌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微创抗癌方法,通过血管途径精准作用于肿瘤,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它能同时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和局部灌注药物,在保留正常肝组织的同时,有效控制肿瘤生长。

介入治疗的技术原理

治疗时,医生会从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进针(也就是股动脉穿刺),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精准找到给肿瘤供血的动脉。核心步骤有两个:先把载药微球注入肿瘤血管,让药物在肿瘤局部保持高浓度;再用碘油乳剂把血管堵住。这样一来,肿瘤既接触到足够的化疗药,又断了营养来源,慢慢就会缺血坏死。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合做介入治疗的主要是两类患者:一类是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做手术风险较高的;另一类是肿瘤位置特殊(比如靠近大血管、在肝脏功能关键区域),没法开刀的。如果患者肝功能是Child-Pugh A或B级(表示肝功能还不错),即使有轻度门静脉高压(血清胆红素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也可以考虑做。
但如果有这些情况,就不适合做介入治疗:比如总胆红素超过51μmol/L(约3mg/dL)、严重肝性脑病、难治性腹水等,说明肝功能已经明显失代偿了。

治疗频次与疗效评估

治疗次数和肿瘤大小有关:直径小于3厘米的小肝癌,一次治疗有效率能达到85%;5-8厘米的肿瘤需要2-3次分阶段做;超过10厘米的巨块型肝癌,通常需要3次以上。
怎么判断有没有效果?主要看这几方面:治疗后4-6周查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如果下降超过50%,说明有效;做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若肿瘤强化的面积(提示有活性的部分)小于原来的50%,叫“部分缓解”;还有约80%的患者会感觉症状好转,比如乏力减轻、食欲恢复。
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发热、腹痛、恶心),但大多是自限性的,3-5天就能自己好,不用太担心,发生率约15%。

术后营养管理

术后饮食要遵循这些原则:

  • 蛋白质: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优先选乳清蛋白这类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
  • 抗氧化物质:每天要吃够相当于500克深色蔬菜的量(约500毫克当量),比如菠菜、西兰花;
  • 膳食纤维:每天吃25-30克,比如全谷物、豆类;
  • 脂肪:脂肪提供的热量要占总热量的25%以下;如果有凝血功能问题,别吃太多ω-3脂肪酸(比如深海鱼油)。
    推荐用“餐盘法则”搭配:每餐一半是蔬菜,四分之一是优质蛋白(鱼、蛋、瘦肉等),四分之一是复合碳水(糙米、燕麦等)。

技术进展与联合治疗

最近几年,介入治疗有了新进展:比如带放射性的Y90微球,它发出的β射线只能穿透2.5毫米,能精准杀肿瘤,又不会伤到周围组织。另外,介入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比如PD-1/PD-L1抑制剂)一起用,效果更好——临床试验显示,联合治疗的患者18个月生存率能达到68%。不过,不管用什么新技术,都得经过多学科团队(比如外科、内科、介入科医生一起)评估才行。

治疗决策考量因素

制定治疗方案要综合看三个方面:

  1. 肿瘤情况:比如大小、位置、有没有侵犯血管;
  2. 肝功能:用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评估肝脏储备能力;
  3. 患者需求:比如预期生存期、能不能耐受治疗(比如怕疼、怕副作用)。
    临床发现,个性化方案能让患者获益最大;如果都用“标准化”方案,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现代介入技术显著提升了肝癌治疗效果,但任何方案的选择都要基于科学证据。患者要和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自己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策略——毕竟,介入治疗是肝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常需要和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联合使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