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导致的脱水,就像手机电量快耗尽——当身体水分跌破安全线,器官会“省电”,没法正常运转。急性肠胃炎是现代人常碰到的问题,往往跟着大量丢水丢电解质。想及时应对,得先会判断脱水程度。
脱水分三度,一眼看透严不严重
轻度脱水像手机剩20%电,身体已经发预警:老觉得渴,尿次数变少,嘴唇干。这时候在家就能处理:少量多次喝带盐的电解质水,吃点香蕉、土豆补钾——比单纯喝水更能维持电解质平衡。
如果皮肤捏了不回弹、眼窝明显凹进去、尿颜色像深琥珀,说明到了中度脱水。这时候得更注意补液,小口慢喝别刺激肠胃;要是还头晕、心跳加快,赶紧去医院看看要不要输液。
重度脱水很危险,可能意识模糊、手脚冰凉、没尿。这时候得立刻找医生——需要查血液电解质,必要时做病原学检查、输液补。
特殊人群要更警惕脱水
老人和孩子对脱水更“敏感”。宝宝要看看前囟门是不是凹下去,哭的时候有没有眼泪,尿布换得比平时少多少;老人因为渴感迟钝,往往累得慌、意识变模糊了才发现脱水,腹泻时得主动多喝两口。
糖尿病患者腹泻时,要小心代谢紊乱——如果血糖忽高忽低,还跟着呕吐、呼吸又深又快,就算脱水不明显也得立刻去医院。慢性肾病患者腹泻后,更容易电解质失衡,得盯着尿量有没有变少。
补液别踩这三个坑
误区一:猛灌白开水。会稀释体内的钠,反而更头晕乏力——要分次喝带盐的补液液,每次少喝一点。
误区二:随便吃止泻药。刚感染时拉一拉能排毒素,得查清楚原因,再听医生说要不要用。
误区三:靠运动饮料补。市售运动饮料含糖太高,可能让肠道更难受,别依赖。
家庭可以备这些实用工具:电子体重秤(测体重变化)、尿液比色卡(看脱水程度)、标准量的补液盐。记着喝了多少、拉了多少,如果有心慌、喘得快,赶紧去医院。
什么时候得立刻去医院?看这几个指标
重点留意这4个信号:1.捏起皮肤,回弹超过2秒;2.眼窝凹进去,哭的时候没眼泪;3.一天尿量不到400ml(大概一瓶矿泉水的量);4.反应慢、神志不清。如果有2个以上这样的情况,赶紧就诊。
补液的关键原则
口服补液要讲究盐和糖的比例,输液得让医生定速度和量。不管怎么补,都得治原发病——比如感染性腹泻,得一边清病菌一边补营养。
总之,腹泻脱水不是小问题,早判断、科学补才是关键。尤其是老人、孩子、有慢性病的人,更得盯紧身体信号,该就医就及时去——把水分和电解质补对了,器官才能“满电”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