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其实是胃黏膜的“保护力”和“破坏力”没平衡好,导致胃黏膜出现了缺损。如果胃酸、胃蛋白酶这类“破坏因子”冲破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就会损伤胃壁结构。研究发现,胃黏膜里负责修复的干细胞再生能力变差,和慢性胃溃疡的形成关系很大。
主要致病因素包括: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进而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我国感染率较高,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
- 药物性损伤: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 生活方式影响:熬夜、酗酒、喝太多咖啡或浓茶,都会打乱胃酸正常的分泌节奏。
临床症状识别
典型症状有明显特征:
- 时间规律:吃完饭后30-60分钟左右开始上腹痛,持续1-2小时会慢慢缓解。
- 疼痛性质:像火烧或闷闷的疼,位置很明确——胸口下方剑突处,大概拳头大小的范围。
- 周期性:疼一阵好一阵,有明显的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有些症状要特别警惕:
- 夜里疼得醒过来,可能是溃疡穿透了胃的外层(浆膜层);
- 拉黑色大便或呕血,提示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
- 体重不明原因下降伴食欲减退,要排查恶变可能。
规范诊疗路径
该检查的情况:
- 第一次出现规律的上腹痛;
- 按普通胃病治了2周没效果;
- 45岁以上刚出现消化不良。
常用检查项目:
- 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查幽门螺杆菌的准确率超过95%;
- 高清胃肠镜+染色技术:能检出小于5毫米的微小病变;
- 溃疡边缘病理活检:排除恶性病变。
分阶段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原则:
- 抑酸治疗:用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强力抑制胃酸分泌;
- 根除幽门螺杆菌: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抑酸药+铋剂+两种抗生素);
- 调节胃动力:用促动力药减少胆汁反流。
饮食管理要点:
- 避免刺激性食物:辣椒里的辣椒素会让胃酸分泌增加5倍;
- 选保护性食物:山药中的黏蛋白能在胃黏膜形成保护层;
- 调整进食方式:每口饭嚼20次以上,别暴饮暴食。
长期管理策略
预防复发的关键:
- 规律作息:帮胃酸恢复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奏;
- 定期检查:40岁以上定期做胃肠功能检测;
- 避免伤胃药:别长期用会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最新研究进展:
- 幽门螺杆菌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新型胃黏膜保护剂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的来说,胃溃疡是胃黏膜“保护”与“破坏”失衡的结果,早识别症状、规范检查治疗,加上长期生活管理,能有效控制病情。如果有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咨询,不要自行用药。(内容参考医学文献及指南,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