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突然捂着耳朵喊疼、看电视不自觉调大音量,或者频繁摇头抓耳时,可能是中耳炎在“报警”。作为儿科常见问题,这种“小耳朵麻烦”需要家长科学应对——不用过度焦虑,但也不能不当回事。
为什么孩子更容易得中耳炎?
人体耳朵里有根连接鼻咽和中耳腔的管子叫咽鼓管。孩子的咽鼓管和大人比有三个特点:长度只有大人的1/3,管子更粗,位置还更平。这种结构本来是帮中耳通气的,但也给了病菌可乘之机——比如孩子感冒、过敏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或病毒可能顺着咽鼓管钻进中耳,引发炎症。
炎症会让咽鼓管的黏膜肿起来,就像“堵车”一样,中耳里的积液排不出去。积液压着鼓膜会影响听力,炎症刺激神经会让耳朵疼得厉害;严重的话鼓膜穿孔还会流脓。还有些孩子可能只表现为低烧、烦躁、睡不好,容易被家长忽略。
医生怎么帮孩子解决“耳朵问题”?
面对中耳炎,医生一般分阶段处理:首先是清除病菌,根据感染类型用抗生素,要遵循“早期、足量、用够时间”的原则;然后是改善通气,用缓解鼻腔充血的滴鼻液收缩血管,减轻咽鼓管口的肿胀,让中耳能正常通气;还有就是帮积液排出来,用降低分泌物黏稠度的药物促进自然排出,配合物理治疗效果更好。
最新的临床指南说,3个月以上症状轻的孩子,要是情况能控制,可以先观察48-72小时。但如果发高烧、耳膜明显发红或者鼓起来,得赶紧找医生处理。
家长日常要做“耳朵守护者”
预防要从生活细节抓起:
- 擤鼻涕要正确:别让孩子只捏一边鼻子用力擤,不然病菌容易倒灌进中耳;
- 增强抵抗力:按时打肺炎球菌疫苗,平时吃的营养均衡点,改善过敏体质;
- 避开危险环境:别让孩子在不干净的水里游泳,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
要是孩子持续哭、抓耳朵、听不清或者站不稳,一定要在24小时内去看医生。医生会用耳镜、听力测试之类的检查评估情况,必要时会做鼓膜穿刺或者放小管排积液。治疗期间得定期复查,避免留下听力损伤的后遗症。
这些误区别踩坑!
- 不是所有中耳炎都要吃抗生素:得看孩子的情况,听医生的判断;
- 轻度症状可能自己好,但要盯着变化:比如体温有没有升高、耳朵疼得是不是更厉害了;
- 别嫌麻烦不复查:就算不疼了、症状消了,也得按医生说的把疗程做完,定期去查鼓膜情况。
中耳炎虽然常见,但只要规范治疗,大多能好。家长不用慌,关键是学对知识,早发现、早找医生——专业诊疗永远是最靠谱的。记住:你多懂一点,孩子的耳朵就多一层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