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现闷胀、堵得慌的感觉,掏耳朵也没用的时候,得警惕是不是咽鼓管出问题了。咽鼓管是连接鼻腔和中耳的小管道,平均3.5厘米长,主要负责调节耳压、引流中耳分泌物。据统计,约30%的人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因人而异。
咽鼓管出问题的三大原因
1. 中耳负压
如果鼻腔有炎症(比如感冒、鼻炎),咽鼓管的黏膜会肿起来,导致中耳腔的气压没法正常调节。持续的负压环境会让中耳黏膜渗液,形成浆液性积液——这会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比如听自己说话声音特别大,是典型表现。
2. 咽鼓管异常开放
营养不良或快速减肥,可能让咽鼓管周围的脂肪垫萎缩,管腔不受控制地打开。临床观察发现,体重指数低于18.5的人里,约40%会时不时觉得耳朵里有呼吸音共鸣,闭气时更明显。
3. 结构压迫
鼻咽部如果长了东西(比如息肉、肿块),可能会压迫咽鼓管。有三甲医院2021年的数据显示,持续单侧耳堵超过3个月的患者中,约7.8%做影像学检查发现鼻咽部异常,所以单侧耳堵老不好得特别警惕。
自己能做的护理方法
1. 咽鼓管调压训练
- 捏鼻鼓气法:闭住气、捏紧鼻子慢慢鼓气,每天分3组做,每组10次(需先做鼓膜检查确认没有中耳积液才能做);
- 吞咽激活法:含点酸性食物(比如柠檬片)刺激唾液分泌,配合吞咽动作,能帮咽鼓管打开。
2. 鼻腔护理
- 生理盐水冲洗:每天早晚用37℃的等渗盐水洗鼻子,冲洗压力别超过200mmH₂O;
- 湿度调节: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避免干燥空气加重黏膜脱水。
3. 生活习惯调整
- 游泳时戴鼻夹,防止氯水刺激鼻腔;
- 坐飞机、高铁时嚼无糖口香糖,调节耳压;
- 建议每年做一次耳镜和听力学检查。
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出现以下症状,别拖着:
- 耳堵持续超过14天;
- 听力下降伴随耳鸣、眩晕;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耳堵影响听声音);
- 单侧耳堵越来越严重。
到医院后,医生会做这些检查:
- 耳镜检查:看鼓膜的颜色、位置和活动度;
- 声导抗测试:定量评估中耳压力;
- 鼻咽内镜:从鼻子里观察咽鼓管开口的形态;
-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做CT三维重建,排查结构问题。
医生的治疗方案
初期干预(1-3个月)
医生可能会建议规律用鼻喷药物(通常2-3周起效),或配合帮助排分泌物的药物+物理引流,还有在专科指导下做咽鼓管吹张的正压通气治疗。
长期管理
- 鼓膜置管术:针对积液老不好的情况,通过手术在鼓膜上放小管引流;
- 结构矫正术:如果是解剖异常(比如咽鼓管狭窄),可以考虑激光辅助成形术;
- 康复训练:养成规律调节耳压的习惯(比如每天做捏鼻鼓气)。
日常预防要点
- 感冒时别用力擤鼻子,避免细菌或分泌物冲进咽鼓管;
- 去气压变化大的地方(比如高原、飞机)前,先做耳压平衡训练(比如捏鼻鼓气);
- 定期测听力,建立耳科健康档案。
耳朵堵得慌是常见症状,但背后原因需要一步步排查。通过规范的自我护理+及时就医,大部分人能缓解症状。建议养成定期查耳科的习惯,早发现咽鼓管问题,避免听力受损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