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是连接下颌骨和颅骨的重要关节,我们吃饭、吞咽、说话这些日常动作都得靠它。如果耳垂前面的区域一直酸酸胀胀,甚至疼得难受,可能是这个关节出问题了——常见的表现还有张不开嘴、关节那里按上去疼、张嘴时发出“咔咔”的响声,有的还会连带头疼或者耳朵不舒服。
为什么会得这个毛病?
很多“用关节的坏习惯”会让它受力不均:总用一边嚼东西,关节盘就像轴承偏着磨一样,越用越伤;突然咬特别硬的东西(比如坚果、脆骨),可能直接拉伤关节周围的组织;长时间大张嘴(比如唱很久歌、打哈欠没控制),容易让关节盘往前移位;还有现在很多人低头看手机、平板,颈椎往前伸,会通过肌肉扯着关节,加重它的压力。
自己能先查查吗?
教大家3个简单方法初步判断:1.张闭口的时候,下巴有没有歪向一边,或者张到一半顿住;2.用手指按按脸颊两侧的咀嚼肌肉(比如咬东西时鼓起来的地方),有没有疼;3.张嘴闭嘴时,关节有没有“沙沙”的摩擦声,或者“弹”的一声响。如果疼得连饭都吃不好,或者脸肿了不对称,得去耳鼻喉科查查,排除其他问题。
治疗要一步一步来
治疗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1.基础调理:先试试热敷,每次15分钟,一天3次,再做些下颌关节的被动活动(比如慢慢张闭口,别太用力);2.改坏习惯:吃饭要两边换着嚼,别总用一边;别大张嘴(比如啃苹果要切成块,别直接咬);睡觉侧躺时,可以在膝盖下垫个枕头,减轻关节压力;3.物理治疗:找专业医生做面部肌肉的超声波或者电刺激治疗,每次不超过20分钟,帮肌肉放松;4.调整咬合:如果牙齿咬得不对(比如有的牙先碰到),可能需要调磨牙齿的高点,或者戴咬合垫,让上下牙的位置更合适。
什么时候需要做检查?
如果基础治疗没效果,建议做三维影像检查——锥形束CT能看清关节间隙有没有变宽变窄,磁共振能动态看出关节盘有没有移位。现在的检查能精确到0.1毫米,帮医生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
好了之后怎么预防复发?
康复期要学会“保护关节”:吃饭把食物切成小块,别用门牙啃硬东西(比如玉米、甘蔗);如果晚上磨牙,要戴定制的护齿套;工作间隙做关节操:一天2组,每组10次慢慢张闭口,动作要轻;每半年查一次牙齿咬合情况,有问题及时调整。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别拖着:张嘴越来越小,连4厘米都张不开(大概是自己食指和中指并拢的宽度);关节那里肿了超过2周还没消;脸上肌肉不自觉抽搐。医生可能会用超声引导往关节里打药,或者做关节镜微创手术清理,这些都是现在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实只要养成正确用关节的习惯,定期做功能评估,大多数人3-6个月就能明显好起来。治疗期间可以记个“关节日记”,比如每天能张多大嘴、疼不疼,帮自己和医生看效果。另外,保持头颈部挺直(别总低头)、别总用一边嚼东西,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