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发生在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主要特点是异常浆细胞大量增殖,还会分泌一种叫“M蛋白”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进而伤害身体多个系统。从全球数据看,它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里发病率排第二,每年大概每10万人中有4到5个新病例,而且年龄越大越容易得。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简单说,就是原本负责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发生了恶变,这些异常浆细胞在骨髓里不断复制,不仅影响正常造血,还会分泌大量异常的M蛋白。这些变化会导致三个典型问题:骨头被破坏导致的持续骨痛(尤其是胸腰椎)、贫血带来的乏力,还有肾功能异常。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血钙升高、反复感染,甚至淀粉样变性等并发症。
临床上有三个典型表现合称为“三联征”:一是骨骼损害,70%患者会出现骨头溶解破坏,常见部位是脊柱、颅骨和长骨近端;二是肾功能异常,约40%患者有不同程度肾损伤;三是免疫异常,通过血清蛋白电泳能查到M蛋白峰。
诊断标准与分期系统
现在诊断主要看三个核心指标:第一是骨髓检查,要么骨髓里浆细胞占比≥10%,要么通过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第二是生化检测,在血清或尿液里能查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第三是影像学检查,用磁共振(MRI)或低剂量全身CT能发现早期的骨病变。
国际上常用的ISS分期,是根据血液里的β2微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来分的:I期是β2微球蛋白<3.5mg/L,同时白蛋白≥3.5g/dL;III期是β2微球蛋白≥5.5mg/L;剩下的就是II期。
治疗策略演进
治疗发展至今有三次大进步:最早是传统化疗,用的是马法兰加泼尼松这类方案,大概40%患者能缓解;后来进入靶向治疗时代,用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缓解率提升到60%-70%;现在到了精准治疗阶段,单克隆抗体联合方案让深度缓解率超过80%。
适合做移植的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延长病情不进展的时间;老年患者通常用持续维持治疗,新型药物组合能让中位生存期达到5到7年。
长期管理关键
规范的随访要做到:每3个月查一次血清游离轻链和M蛋白定量;每6个月做一次骨密度检查;每年做一次影像学复查,推荐用全身低剂量CT。
支持治疗也很重要:营养上,每天蛋白质要吃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盐每天别超过5克;运动方面,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并发症防控上,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能减少骨折等骨相关问题的风险。
前沿进展与展望
前沿研究里,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针对BCMA靶点的治疗,在难治复发性患者中总缓解率超过80%;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瞄准CD3和BCMA,激活T细胞来杀死肿瘤细胞;还有分子分型指导的精准治疗已经用到临床,通过检测1q21扩增、TP53缺失等基因异常,能帮患者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多发性骨髓瘤虽然是恶性肿瘤,但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进步,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早发现、规范治疗加上长期管理,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