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管外科门诊,患者最常问的问题就是“我的动脉瘤要不要做手术”。其实这个决策像用天平称东西,得综合看四个关键指标。
一、病变尺寸的临界评估
动脉瘤的大小是关键,5毫米是医学界公认的“分水岭”。没破的动脉瘤如果小于5毫米,一年里破裂的概率不到0.5%,比中彩票还难,通常会建议保守观察,每6到12个月做一次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复查。要是瘤体超过5毫米,破裂的风险会随着尺寸变大越来越高——25毫米以上的巨大动脉瘤,一年破裂的概率能到10%-20%。要提醒的是,这个5毫米的标准主要针对脑子里的动脉瘤,其他部位的得结合具体情况看。
二、解剖位置的手术可行性
动脉瘤长的位置直接决定能不能做手术、做哪种手术。比如长在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手术空间小,传统开颅夹闭难度大;而长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更适合做介入栓塞。现在医学影像技术能做三维重建,精准算出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的角度,帮医生规划手术路线。要是位置特别复杂,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不错的选择,它伤口小、恢复快,已经被很多患者验证过效果。
三、临床表现的警示信号
85%的动脉瘤患者没有症状,都是常规体检查出来的。如果出现一直头疼、看东西不清楚、脸上或眼睛周围麻木无力等情况,可能是动脉瘤在变大或者少量出血了。最要警惕的是突然剧烈头疼,还伴有脖子发硬、怕光等症状,这是动脉瘤破裂的典型表现,得马上送急诊。之前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是动脉瘤破过的),再次破裂的风险会高很多,这类患者要不要手术得更谨慎。
四、患者生理状态的综合评估
能不能做手术,得看身体能不能扛住——比如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的评分、心肺功能好不好、凝血功能怎么样,还有有没有其他慢性病。如果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慢性肾病,手术前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会高很多。这时候需要多个科室一起商量,比如神经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制定适合患者的方案。年龄不是绝对的,就算80岁以上,如果身体状态好,还是可以做微创介入治疗的。
现在对付动脉瘤有很多办法:低风险的可以定期监测;位置比较浅的可以开颅夹闭;位置复杂的用介入栓塞效果好。建议患者带好所有的影像资料(包括原始DICOM数据)去专科门诊,医生能用三维重建让你直观看到动脉瘤的样子。特别要强调的是,控制血压很重要,收缩压要降到140mmHg以下;另外戒烟戒酒、别做剧烈运动,这些生活习惯也能预防破裂。
做治疗决策时,患者要主动和医生沟通,了解每种方案的好处和风险。定期随访要做两方面:一是影像学检查,二是看有没有症状,多久查一次得根据个人风险来定。只要有科学的认识、定期监测、该干预时及时干预,大部分动脉瘤患者都能控制好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