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老人要是突然不爱说话,或者皮肤摸起来像风干的橘子皮,这些看似平常的变化,说不定是身体在喊“救命”。老年人对“渴”的感觉会变迟钝,就像手机电量显示坏了,等觉得明显渴的时候,身体其实已经脱水了。有研究发现,65岁以上老人因为脱水去急诊的比例特别高,某些季节里,比流感的就诊人数还多。
身体的“旱灾”预警系统
泌尿系统的“节水模式”
肾脏维持身体水分平衡的能力会随年龄下降,当身体缺水时,会减少尿量来保持血液循环。正常人一天尿4-6次,脱水的时候可能全天尿不到2次,尿的颜色像浓茶一样深,甚至变浑浊。医生观察到,如果连续24小时尿量不到400毫升,要小心肾功能受损的风险。
大脑的“断电危机”
脑细胞里80%都是水,脱水会让神经传递信号变慢。刚开始会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记不住事,就像手机低电量时反应慢一样。严重脱水还会分不清时间、地点,比如白天晚上颠倒,甚至意识模糊。研究已经证实,突然脱水会大大增加认知功能异常的风险。
皮肤的“弹性测试”
捏一捏手背皮肤看回弹速度,能判断身体有没有缺水——正常情况下,捏起来的皮肤2秒内就能恢复平整。脱水的时候皮肤弹性变差,慢慢会出现眼窝凹下去、嘴唇干裂的情况,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很可能是缺水了。
电解质的“失衡风暴”
身体里的钠、钾等电解质要是失衡,会影响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缺钾会让人四肢没力气,缺钠会导致肌肉抽筋甚至意识不清。电解质乱了还可能引发心脏跳动不规律,医生监测发现,钠离子浓度不正常的话,恢复情况可能不好。
科学补水的三大原则
- 规律补水策略
要少量多次喝水,建议一天分6-8次喝,每次喝100-150毫升。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含电解质的饮料,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糖的摄入。 - 膳食辅助补水
多吃含水量高的食物,比如黄瓜、西瓜,也能补水;像酸奶、羹汤这类半流质食物,既能补水又能补营养。平时可以通过吃饭来补一部分水分。 - 监测评估体系
每天早上看看尿的颜色、捏捏皮肤弹性、观察精神状态,要是有两项不正常,就得多补水。用标准的方法评估,能早点发现身体缺水。
特殊人群的防护重点
正在用利尿剂的人,补水要结合血压监测来调整。糖尿病患者要多查尿酮体,防止出现高渗状态。有吞咽困难的人,可以把饮料调得稠一点,减少呛到的风险。
要是发现老人一直睡不醒、12小时以上没尿,或者抽搐,得赶紧找医生。这时候可能需要专业的补液治疗,得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补。其实预防脱水的关键是养成规律补水的习惯,建议结合日常照顾,形成能长期坚持的补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