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常见的胆囊问题,引发疼痛时,饮食调整是基础应对方向,后续的药物、手术治疗,以及平时的症状识别和长期预防也很关键。
饮食调整:疼的时候先管好嘴
很多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会刺激胆囊收缩,容易诱发胆绞痛。建议每天脂肪摄入量控制在30-40克以内(大概是半碗米饭大小的红烧肉分量),烹饪尽量选蒸煮等少油方式;优质蛋白优先选去皮鸡鸭肉、深海鱼这些低脂高蛋白食物。
膳食纤维能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结晶的风险——临床数据显示,每天吃够25克膳食纤维,结晶概率能降40%。所以每天要吃300克以上非淀粉类蔬菜(比如青菜、西兰花),搭配150克新鲜水果。还要避开反式脂肪酸,像起酥油、人造黄油做的加工食品,会让胆汁变黏稠。
喝水常被忽略,但每天喝2000-2500毫升温开水,能让胆汁稀释度提升30%,记得少量多次喝。另外,坚果虽健康,但每100克含脂量高达40-70克,急性发作期要严格禁食。
药物干预:疼得厉害要找医生开
如果是中度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这类药能通过抑制炎症通路缓解胆绞痛,约2小时内70%的人能减轻疼痛,但要注意可能伤胃;有胃病的人可选对乙酰氨基酚,但需避免过量伤肝。
解痉药(比如丁溴东莨菪碱)能缓解胆道痉挛,但可能引起口干、视物模糊,65岁以上老人用的时候要密切监测。特别提醒:所有药物都得由医生指导使用,自行用药可能掩盖病情。
手术治疗:反复发作得考虑切胆囊
如果胆结石每年发作≥2次,或合并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是标准术式。最新研究显示,92%的患者选择微创手术,术后住院2-3天就能出院;手术仅需4个0.5-1厘米的小切口,术后6周内别提重物即可。
近年“保胆取石术”争议不小——多中心研究发现,其5年复发率高达30%-40%,显著高于传统切除术。若合并胆总管结石这种复杂情况,可采用“双镜联合”方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手术),结石清除率能提升至95%。
症状识别:这些信号要赶紧就医
如果右上腹持续胀痛,还连着肩背一起疼,可能是急性胆囊炎;若伴随寒战高热,需警惕胆囊积脓。突发剧烈绞痛(向右肩放射)且持续超过6小时不缓解,可能是胆道完全梗阻,得在6小时内急诊处理——及时就医能让并发症发生率降60%。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无痛性胆囊炎”:因神经病变,可能没有明显疼痛,仅表现为没胃口、恶心呕吐,更得警惕。定期体检若发现胆囊壁增厚、胆汁淤积,建议每6个月复查腹部超声。
长期管理:预防复发靠平时
控制体重是关键——BMI(身体质量指数)保持在18.5-24.9之间,复发风险能降50%。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但别做剧烈运动,避免结石移位。
吃饭规律比吃什么更重要!三餐定时能让胆囊排空更规律(提升40%);最新《胆石病防治共识》特别强调,每天吃早餐能让胆汁滞留风险降25%。要减肥的话,每周别减超过1公斤——快速减肥会促使胆固醇过度分泌。建议试试地中海饮食,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20%,既满足口感又能维持胆汁稳定。
总的来说,胆结石的应对要分情况:疼的时候先调饮食,必要时找医生用药,反复发作或合并炎症得考虑手术;平时要注意规律饮食、控制体重、定期体检,早识别症状早处理,才能减少胆结石带来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