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的各种异常症状往往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比如单侧鼻塞、异常流涕、鼻腔疼痛或反复出血,都可能提示不同的鼻部问题,需要我们留意分辨。
如果总是单侧鼻子不通气,大概率是鼻子结构出了问题——慢性鼻塞患者中,38%是鼻中隔偏曲导致的;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单侧鼻塞通常时好时坏。日常可以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洗鼻子,温度太高或太低容易诱发鼻子里的血管异常收缩,反而不舒服。如果洗鼻子后还是连续3天以上不通气,要警惕鼻息肉或鼻窦里长了东西,这种情况做内镜检查,67%都会发现异常。
异常流涕:分泌物性状的病理意义
单侧鼻涕的性状能帮我们判断问题:流清鼻涕大多是过敏早期或病毒感染(比如感冒);如果是黄绿色脓鼻涕,可能是鼻窦被细菌感染了。2023年欧洲鼻科学会指南指出,单侧流脓涕还伴有面部胀痛的人,做鼻窦CT有89%会发现异常。建议记症状日记,把鼻涕的变化写下来;但要注意,能快速通鼻子的血管收缩剂,使用不能超过3天,不然容易引发药物性鼻炎。
鼻腔疼痛:神经反射的定位价值
鼻子疼的位置藏着原因——鼻前庭长疖子(火疙瘩)会在前部出现锐痛;三叉神经痛是像闪电一样的放射性疼痛,尤其要注意疼的时候连同侧牙齿都跟着疼的情况。最新研究显示,单侧鼻子疼还伴随嗅觉减退的患者中,12%是鼻腔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如果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一定要及时就诊;别随便热敷,可能会加重炎症扩散。
反复出血:出血部位的处置差异
流鼻血要分部位处理:前面的出血(源自鼻中隔前下方),用捏鼻法压迫就能止血;后面的出血得找专业医生处理。美国耳鼻喉协会2024年指南强调,单侧鼻子每月流2次以上血的人,做内镜检查有76%会发现异常。正确的止血体位是半卧位,捏鼻子要持续10分钟(可以默念一遍《生日快乐》歌计时);如果一直流不停,得赶紧去急诊。
症状监测与就诊策略
平时要学会观察症状:记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有没有伴随症状(比如耳朵闷、脖子淋巴结肿大)。如果出现单侧嗅觉一直减退、耳朵闷或脖子上有肿大的淋巴结,提示需要做影像学检查(比如CT)。就诊时带着症状记录,能提高诊断效率——数据显示,规范记录的患者中,82%能在2周内明确诊断。
日常管理与预防措施
别用棉签等异物抠鼻子,避免损伤鼻黏膜;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有助于鼻黏膜修复。营养学研究发现,每天补充100mg维生素C加80μg维生素K,能增强毛细血管稳定性。如果是鼻子结构有问题的患者,要定期做鼻内镜随访,监测病变进展。
总的来说,鼻子的小症状里藏着大问题,不管是鼻塞、流涕、疼痛还是出血,都要留意“单侧”“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这些细节。平时做好日常护理,有异常及时记录和就诊,才能早发现、早处理鼻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