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戴海绵耳塞导致耳朵不舒服的情况越来越多,听力健康领域的研究发现,不当使用耳塞与耳部就诊人数增多有明显关系。很多人常用的这个助眠工具,到底藏着哪些健康风险呢?
微生物滋生的“温床”风险
耳道本身就有常驻细菌,温度维持在35-37℃、湿度60%-80%,刚好是细菌生长的“舒适区”。戴耳塞会改变耳道的小环境,研究显示连续戴2小时后,耳道内的细菌数量平均能翻3倍以上。这些细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破坏耳道皮肤的保护屏障,容易引发炎症;反复使用还可能让耳道变窄,耵聍(也就是耳屎)越堆越多,形成“越堵越用、越用越堵”的恶性循环。
建议间歇着用耳塞——每戴1小时就拿出来通5分钟风,让耳道自己完成清洁;用之前之后要洗手,耳塞也要定期更换。
听觉系统的“适应偏差”问题
耳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减弱效果不一样:高频声音能减60%,但低频噪音只减30%。这种“挑着过滤”声音的情况,会让听觉中枢慢慢产生适应性改变——就像长期戴有色眼镜会影响对颜色的感知一样。有项追踪研究发现,长期用耳塞的人,听觉分辨能力每年会下降约2.3个百分点,哪怕停戴6个月,也只能恢复到原来的89%。
建议每周至少留2天不用耳塞,还要定期做听力测试,监测听觉功能的变化。
物理性损伤的“隐形威胁”
外耳道的前1/3是软骨结构,长期被耳塞压迫会影响局部血液流动。实验数据显示:当耳塞对耳道的压力超过0.5千帕时,局部血流量会减少40%。长期这样下去,耳道软骨会因营养不足出现问题,严重时甚至会改变形状。
正确戴法要记牢:①先把耳塞清洁消毒,揉成细条状;②轻轻提拉耳廓把耳道扯直;③再把耳塞轻推到耳道入口的1/3处。戴完能清楚听到自己说话、没有明显闷耳感,才是戴对了。
替代方案的“科学选法”
不想用耳塞?试试这些更安全的助眠方式:
- 环境降噪:装双层中空玻璃能降低28分贝噪音,搭配厚窗帘使用效果更好;
- 声学设备:用降噪耳机时,音量别超过环境声6分贝,每戴1小时休息10分钟;
- 行为干预:用白噪音训练建立睡眠的“声音记忆”,建议从每天15分钟开始,慢慢增加时间。
要是出现耳鸣、耳闷超过24小时,得立刻停戴耳塞。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洁外耳道,然后保持72小时通风;如果症状没缓解,赶紧去医院做耳内镜检查。
其实,追求好睡眠的同时,得顺着耳朵的生理特点选助眠方式。不管用什么防护措施,都不能破坏耳朵的结构。建议大家定期做耳科检查,评估用耳塞的风险——毕竟,保护好耳朵,才能更安心地睡好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