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烧烤摊的烤串、放久的剩菜或者卫生没保障的凉拌菜,很容易引发急性肠胃不适,比如突然呕吐、腹泻。遇到这种情况,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能有效缓解症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症状识别要点
如果吃了东西后2-6小时内,出现“呕吐+腹泻+胃疼得厉害”的组合症状,要警惕可能是食物中毒。毒素刺激肠胃会导致剧烈痉挛性疼痛;频繁呕吐容易让身体缺水、缺电解质;拉水样便其实是身体在排毒素的自我保护。如果还伴随头晕、发烧,说明毒素可能已经影响到全身了。
家庭护理关键措施
胃肠功能调节:刚出现症状时,先别吃东西,停2-4小时;觉得恶心的话,可以含点冰块缓解;想喝水的话,先小口抿一点试试,看会不会加重不适。
体液补充方案:优先用口服补液盐Ⅲ来补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没有现成的,也可以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配方自己配:3.5克氯化钠、2.5克碳酸氢钠、1.5克氯化钾、20克无水葡萄糖,加1升温水搅拌溶解。要注意别喝含糖饮料,不然会加重腹泻。
药物使用规范:颠茄片能缓解肠胃痉挛,但青光眼患者不能用;蒙脱石散可以吸附毒素,在肠胃表面形成保护;甲氧氯普胺能止吐,但每个人反应可能不一样。如果要同时用几种药,一定要先问药师或者医生。
就医判断标准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吐得厉害,6小时以上吃不下东西;8小时以上没怎么小便;精神不好,比如迷糊、嗜睡;发烧超过39℃一直不退;大便带血或者呕吐物有血。这些表现可能是电解质紊乱、感染扩散或者器官受损的信号,不能耽误。
恢复期饮食管理
症状缓解后,先吃“BRATY”类容易消化的食物:香蕉(补钾)、米饭(提供能量)、苹果泥(含果胶,帮着止泻)、吐司(好消化)、酸奶(含益生菌,调理肠胃)。之后慢慢过渡到低纤维、低脂肪的食物,至少3天内别吃乳制品和高糖的东西。
预防性干预措施
食物储存要遵守“2小时规则”:容易坏的食物(比如肉、蛋、奶制品)在室温下放别超过2小时,如果气温超过32℃,最多放1小时;冰箱里的食物要保持在4℃以下;剩菜一定要彻底热透再吃;生肉、生鱼和熟的食物要用不同的刀和菜板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孩、孕妇、老人还有免疫力差的人,一旦出现症状,最好先去医院看看。如果症状不严重,发病初期让自己适当吐一吐、拉一拉,能帮着排毒素,但要密切注意有没有脱水——比如嘴唇干、尿少、精神不好,要是有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总之,夏天吃食物要注意卫生,万一出现急性肠胃不适,先按上面的方法处理,要是情况严重别硬扛,及时就医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