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不少人都经历过肠胃突然“闹脾气”——上吐下泻、肚子绞着痛,整个人都蔫了。其实急性肠胃炎的发作从来不是“突发”,背后藏着明确的“导火索”,搞懂它的来龙去脉、学会正确应对,才能少遭罪。
肠胃“闹脾气”的3个常见导火索
肠胃不会平白无故“作妖”,多数情况是这3个原因:
第一是病菌“闯进来”。诺如病毒、沙门氏菌这类坏东西,会附着在污染的食物上,吃进肚子后就会打乱肠道里的“好细菌”平衡,让肠胃开始“反抗”。
第二是吃错了东西。冰啤酒配麻辣火锅、隔了夜的海鲜、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冷饮直接喝——这些操作相当于给胃肠黏膜“泼了冷水又撒辣椒”,黏膜受刺激就会“闹情绪”。
第三是受凉或温差大。空调房里露着肚子、从30℃的户外突然钻进18℃的空调间,胃肠神经会被“冻得”乱指挥,导致蠕动紊乱、肚子痛。  
有研究发现,肠道里的好细菌要是降到40%以下,坏细菌就更容易“扎根”繁殖,所以免疫力低的人(比如老人、小孩)更容易中招。
上吐下泻背后的“自救逻辑”
为啥会又拉又吐?其实是身体在“拼命排坏东西”:
当坏病菌激活肠道免疫系统,肠黏膜会分泌大量液体来稀释毒素——这就是水样腹泻;肠道蠕动速度会变成平时的3倍,想把坏东西赶紧排出去——所以肚子会绞着痛;毒素跑到呕吐中枢,就会犯恶心、吐;要是脱水了,电解质跟着乱了,就会头痛、头晕。
但要注意,要是剧烈呕吐超过24小时,可能会让身体里的“碱太多”,比如手指发麻、肌肉抽搐,这时候得赶紧去医院查血气。
症状刚出现时,这么做最管用
症状刚发作的4小时很关键,别慌,按这几步来:
首先让肠道“歇会儿”——先禁食2小时,别再给它添负担;然后慢慢补水——每口含5ml淡盐水,停30秒再咽下去,这样能避免一喝就吐,还能预防脱水;接下来吃点好消化的——比如香蕉泥、烤面包,这些食物渗透压温和,能帮受损的黏膜慢慢修复。
要是需要用药,一定要听医生的,别自己乱买乱吃。
这些危险信号,千万别硬扛
多数人3天内会慢慢好,但出现以下情况得立刻去医院:
发烧超过39℃一直不退;犯迷糊、尿变得很少;吐血或者拉黑色的柏油样便;肚子痛得能精准指出“就是这儿疼”。
小朋友要是囟门凹下去、没眼泪、皮肤捏起来不回弹(比如捏胳膊上的肉,好半天弹不回去),就是脱水了,赶紧送医。
还有几类人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孕妇、65岁以上的老人,症状可能更重,出现症状24小时内就得找医生;吃免疫抑制剂的人(比如某些慢性病患者),风险比常人高3倍,提前备点口服补液盐。
预防做好,比啥都强
不想遭肠胃的罪,日常要守好3条“防线”:
第一,食物别放太久——室温下容易坏的食物(比如剩菜、牛奶),别超过2小时;第二,餐具要勤消毒——用完就煮一煮,每周用紫外线消次毒;第三,外面吃饭选对地方——优先选能看到厨房的“明厨亮灶”店,别吃生海鲜、生肉这类高风险食物。
还有研究说,餐前喝50ml发酵乳(比如酸奶),能降30%的感染风险,因为里面的乳酸菌能“挡住”坏细菌附着在肠黏膜上,外出聚餐可以试试这个小技巧。
总的来说,肠胃“闹脾气”大多是病菌、吃错或受凉惹的祸,出现症状先让肠道休息、慢慢补水,危险信号别硬扛,赶紧就医。平时把预防做到位——食物新鲜、餐具干净、外面吃饭选卫生的,才能让肠胃安安稳稳,少给你“找不痛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