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工作半小时后抬头,要是感觉脖子僵硬酸痛还晕乎乎的,可能得注意颈椎健康了——这往往是颈椎发出的“预警信号”。医学上,颈椎病引起的头晕主要和三个生理机制有关。
颈椎是支撑头部的“支架”,如果长了骨刺(骨质增生)或者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压迫给大脑供血的椎动脉。很多颈椎病患者都有椎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椎动脉是大脑的“输血管道”,一旦被压,血流变慢,大脑供血忽多忽少,就会晕,还可能跟着耳鸣、看东西模糊。
颈椎周围有一圈“交感神经网”,负责调节身体平衡。如果颈椎有问题刺激到这些神经,神经信号就会乱“传”,进而影响血管的收缩和放松——血管一“调皮”,血流就不稳定,不仅会晕,还可能出现心慌、出汗这类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
长时间低头、歪脖这类坏习惯会让颈椎“压力山大”。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脖子往前弯得越厉害,颈椎承受的力量越大。这种持续压力会让颈部肌肉“代谢乱掉”,乳酸堆积在里面,肌肉就会抽筋(痉挛);抽筋的肌肉又会反过来压血管、压神经,越压越难受,形成“恶性循环”。
想要护好颈椎,不妨试试“三级防护法”:
生活习惯调整
- 睡对枕头:选中间凹、两边凸的枕头,能撑住颈椎的自然曲线,不让脖子“窝着”;
- 调对工作环境:把电脑屏幕抬到平视的高度,减少脖子往前伸的幅度;
- 定时动脖子:每30-60分钟慢慢转一转脖子,别让关节“僵住”。
物理治疗方法
- 热敷:用恒温的热敷工具敷15分钟,能帮脖子的血“流得更顺”;
- 牵引:要找康复医生指导,做间歇性的颈椎牵引;
- 电刺激:用低频电流帮紧张的肌肉“松下来”。
医学干预方案
如果晕得一直不好、胳膊像“过电”一样痛,或者站不稳,得去做影像学检查(比如CT、核磁)看看情况。要是保守治疗没用,症状严重到影响生活,可能得考虑手术——但不管选哪种治疗,都得先让医生评估。
日常预防关键是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比如每天做做耸肩、脖子往两边侧拉、动肩胛骨这些简单动作,长期坚持能帮颈椎“变强壮”。
要提醒的是,如果突然晕得特别厉害,可能是血管出了大问题,得赶紧去医院。还有,颈部按摩要谨慎,别对特定区域乱按,免得施加不当压力。
护颈椎不是“突击任务”,得长期关注、用科学方法。通过保持正确姿势、坚持针对性锻炼,就能有效维护颈椎功能。重视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是预防病情进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