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鼻疖、鼻窦炎是引起鼻孔周围肿胀最常见的三个原因,这三种问题在怎么发生、表现什么样、怎么治上都不一样。学会基本的区分方法,能帮我们及时采取对的措施,避免耽误病情。
鼻息肉:慢性炎症催出来的“小肉团”
鼻息肉是鼻腔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慢慢增生出来的良性小肉团。刚开始可能只是单侧鼻子一直堵,息肉长大些会压迫鼻腔外侧,导致鼻梁两边看起来不一样高。典型表现还有闻味儿不灵敏、睡觉打呼、说话鼻音一直很重。要确诊得做鼻内镜检查,能看到鼻腔里有灰白色、半透明的小肉球。治疗分阶段:早期用糖皮质激素喷雾控制炎症,中期可以吃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调节免疫;如果药不管用,就可能需要做鼻内镜手术把息肉切掉。
鼻疖:“危险三角区”的急性感染
鼻疖是鼻前庭的毛囊发炎了,看似小问题但藏着风险——局部会红肿、发热、疼痛,还会冒出脓头。因为鼻子这个部位的静脉没有瓣膜,挤疖肿的话,细菌可能顺着血管跑到海绵窦(脑子里的重要结构),引发严重的血栓性静脉炎,甚至危及生命。急性期处理得特别注意卫生:前48小时用冷敷消肿,化脓后一定要让医生切开排脓,千万别自己挤;也不能用含激素的外用药,会加重感染。另外要保持局部干净,别老用手摸,不然会二次感染。
鼻窦炎:鼻窦里的“炎症风暴”
急性鼻窦炎是鼻腔黏膜的急性炎症扩散到鼻窦里了,典型表现有三个:一直流黄绿色的脓鼻涕、脸上对应鼻窦的位置按了疼、头痛。比如前额窦发炎会眼皮周围肿,上颌窦发炎会脸颊鼓起来。慢性鼻窦炎大多是急性的没治好拖出来的,如果超过12周还没好,得做CT看看鼻窦口通不通。治疗要综合:急性期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吃黏液促排剂帮着鼻窦里的分泌物排出来,全程都要坚持用盐水洗鼻子。
怎么快速区分三种肿胀?
通过几个关键点能初步判断:
- 起病快慢:突然肿起来的大多是鼻疖或急性鼻窦炎,慢慢越来越肿的可能是鼻息肉;
- 疼的感觉:表面疼得尖锐的是鼻疖,深部闷闷的疼是鼻窦炎;
- 其他症状:单侧闻不到味儿可能是鼻息肉,两边都肿还伴有过敏症状的大多是慢性炎症。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别犹豫赶紧就诊:
- 24小时内肿得特别快;
- 发烧超过38.5℃或者打寒战;
- 眼睛动不了或者看东西不清楚;
- 两边鼻子都完全堵了没法呼吸。
做好4点,减少鼻子肿胀复发
想让鼻子少出问题,得从日常习惯改起:
- 环境调控:用加湿器把家里湿度保持在40%到60%,这样尘螨不容易繁殖;
- 个人卫生:每周换2次枕巾,别老用手碰眼睛和鼻子;
- 饮食注意:少吃辛辣的东西,不然会让血管扩张加重肿胀;
- 改掉坏毛病:别挖鼻孔了,想挖的时候就用盐水洗鼻子代替。
鼻子肿了怎么处理,得结合症状、发病时间和个人情况综合看。如果肿了超过72小时还没好,一定要去耳鼻喉科查清楚。规范治疗加上做好预防,才能保护好鼻子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