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期上腹痛,还拉黑色像柏油一样的大便,要警惕消化道出血,这很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信号。我国成年人中,消化性溃疡每年的发病率大概是2.5%,35-55岁的人更容易得。这种病有潜在致命风险,要是没规范治疗,可能引发大出血、穿孔等严重问题。
为什么会得消化性溃疡?“攻击”和“保护”失衡了
消化性溃疡的根本原因,是胃黏膜的“攻击因素”超过了“保护机制”。幽门螺杆菌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黏膜受损;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的人,得溃疡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倍多。
具体来看,这些因素最危险:
- 感染:70%的溃疡患者能查到幽门螺杆菌;
- 药物: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风险明显更高;
- 生活习惯:每天喝超过25克酒精(约1两白酒),风险翻3倍;
- 应激:严重外伤或大病后,35%的人可能得应激性溃疡;
- 遗传:O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发病率高40%左右。
溃疡疼起来有规律,能帮着判断病情
消化性溃疡的疼痛有明显特点,能区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是吃完饭后1小时左右疼;十二指肠溃疡则是空肚子时疼,吃点东西能缓解,还常犯夜间痛。有这种规律疼痛的人,82%都是溃疡,对医生诊断很有帮助。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说明可能出血了:
- 黑便:拉黑色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0ml;
- 呕血:吐咖啡色东西,说明胃里有积血;
- 早期信号:心慌、头晕,是贫血的表现;
- 血压低:收缩压低于90mmHg,说明还在活动性出血。
怎么确诊?三步检查查清楚
怀疑溃疡时,医生会按这三步诊断:
- 胃肠镜:首选方法,能精准定位溃疡位置,直接观察有没有出血;
- 查幽门螺杆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准确率超95%,不用插管;
- CT血管造影:适合血压不稳定、出血严重的患者,能快速找出血点。
特别提示:如果吐血或持续黑便,一定要及时就医,最好在出血后24小时内做内镜检查,确保诊疗效果。
怎么治?综合干预更有效
现在治疗强调“多管齐下”:
- 抑酸:静脉用质子泵抑制剂,能快速控制胃酸分泌,减少对溃疡的刺激;
- 保护黏膜:铋剂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保护膜,促进修复;
- 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四种药联用)的根除率可达90%以上。
如果是因为吃非甾体抗炎药得的溃疡,加用前列腺素类似物能让复发风险下降67%。治疗期间要监测肝肾功能,尤其要注意老人的用药安全。
治好后怎么防复发?长期管理是关键
溃疡治好后,半年内复发率达30%,得做好长期管理:
- 饮食调整:避免酒精、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 用药注意:按医生指导合理用胃黏膜保护药,别乱吃止痛药;
- 压力调节:正念训练(比如冥想)能降低胃酸分泌,缓解压力;
- 定期复查:根除幽门螺杆菌后3个月要评估效果,治愈后也要定期随访。
另外,冬天发病率是夏天的2倍多,要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
消化性溃疡虽然常见,但只要及时就诊、规范治疗、长期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如果出现上腹痛、黑便、呕血等症状,千万别拖延,赶紧去医院,早干预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