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的疼痛管理是整个治疗里很关键的一步。有临床数据显示,85%的人在拔牙后24小时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但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干预,疼是能有效缓解的。接下来我们从怎么区分疼痛类型,到阶梯式管理,给大家讲系统化的解决办法。
疼痛性质鉴别:生理反应与病理信号的识别
拔牙后的疼分两种,得学会区分——
生理性疼痛是正常反应:一般是创口周围的局限性钝痛,有点像肌肉酸胀的感觉,不会往耳朵、太阳穴等地方放射,通常1-3天慢慢减轻,可能伴随轻微咬合不适,但不影响吃饭、说话等日常活动。
病理性疼痛是危险信号:如果出现持续跳痛超过6小时(像心脏跳一样一下下疼)、疼痛往耳朵/太阳穴扩散、张口困难(张不开两指宽,小于3厘米)或脸肿得越来越厉害,就得警惕了;要是还发烧超过38℃、嘴里有臭味或流出脓一样的东西,说明可能感染,必须立刻去医院。
阶梯式疼痛管理:按需选方法
疼的程度不同,处理方式也不一样,按“轻度→中度→重度”阶梯来:
基础护理阶段(轻度疼痛):
轻度疼先不用吃药,靠日常护理就能缓解——
- 冷敷要“间歇敷”:每次敷20分钟以内,歇10分钟再敷,避免冻伤皮肤;
- 温盐水漱口:水温37-40℃(和体温差不多),动作轻一点,别使劲漱;
- 休息姿势:术后4小时内躺着,头抬高30度,减少创口充血。
药物干预阶段(中度疼痛):
要是轻度疼没缓解,或疼到影响休息,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是医生首选的止疼药。布洛芬针对炎症性疼痛(比如创口红肿疼),对乙酰氨基酚更适合调节中枢神经的疼痛感知(比如夜间疼得睡不着)。具体怎么用、要不要联合吃,一定要听医生的;定时吃药能保持稳定药效,比“疼了才吃”效果好。
专业治疗阶段(重度疼痛):
如果疼得越来越厉害,或怀疑是干槽症(比如创口疼得钻心、有腐臭味),别硬扛,赶紧找医生。医生可能会开中枢性镇痛药(得严格按处方吃),同时检查创口——清理异常分泌物(比如脓、腐坏组织),再放药物缓释制剂,帮着止疼和愈合。
术后护理关键期:72小时要盯紧
拔牙后前3天(72小时)是恢复的“黄金期”,这些细节别忘:
- 止血纱布:咬30-45分钟再吐,换的时候别直接碰创口;
- 饮食:吃35℃以下的流质/半流质(比如粥、鸡蛋羹),别吃硬、辣、酸的;
- 口腔清洁:用软毛牙刷,避开手术区域,别刷破创口;
- 休息姿势:半卧位(头抬高至少20度),减少脸肿;
- 避免吸吮:术后24小时内别吸吸管、嘬嘴、用力吐口水,防止血凝块脱落(血凝块是创口愈合的“保护罩”,掉了容易得干槽症)。
另外,含氯己定的漱口水一天用不超过3次,别用太多,以免破坏口腔菌群。
紧急就医:5个信号不能等
出现以下情况,立刻去医院,可能是并发症(比如感染、干槽症):
- 术后3天,疼不仅没减轻,还越来越厉害;
- 一边脸肿得越来越严重(比如眼睛睁不开);
- 张口张不开两指宽;
- 嘴里有脓或腐坏的臭味;
- 发烧超过38.5℃,吃退烧药也不退。
去医院时要跟医生说清楚:疼的时间、加重/缓解的因素、有没有其他症状(比如脸肿、发烧)、之前吃了什么药——这些信息能帮医生快速诊断。
止痛药误区:3个错别犯
很多人用止痛药会踩坑,澄清一下:
- “疼了才吃药”:错!定时吃(比如每6小时一次)能持续止疼,不会等疼得受不了再吃,那时药效也跟不上;
- “能忍就忍”:错!有效止疼能帮你休息好,促进创口愈合;忍着疼睡不好、吃不好,反而延缓恢复;
- “所有止痛药都伤胃”:片面!只要按医生说的剂量、时间吃,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些药伤胃的风险很低,不用过度担心。
另外,吃药时不能喝酒(会加重胃刺激、肝损伤);交替用两种药的话,间隔时间得听医生的;不管哪种止痛药,最多吃5天,吃够时间还疼就得复查。
总的来说,拔牙后的疼痛管理核心是“辨类型+按阶梯处理”——先分清是正常疼还是危险疼,再从基础护理到药物、专业治疗一步步来。前72小时的护理要用心,紧急情况别拖延,用止痛药别踩误区。只要科学管理,术后疼能有效缓解,也能减少并发症风险,让创口更快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