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庆一名针灸专业医学生发布自我练习针灸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他展示在手臂、腿部施针过程,称自我练习能保持手感、降低临床失误风险。这一行为获部分网友认可其学习主动性,但也引发专家对安全性和规范性的担忧,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0万次,重庆中医药学院未回应。
自我针灸练习,暗藏多少健康风险?
自我针灸练习存在诸多潜在健康风险。在感染与并发症风险方面,即便使用一次性针具,反复穿刺同一部位也可能破坏皮肤屏障,若消毒不彻底,易引发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化脓等。而且,针灸需精准控制角度和深度,若误伤浅表神经,会引发麻木或刺痛感;刺入深部血管,可能导致血肿或神经功能障碍。另外,自我施针时过度专注或焦虑,还可能诱发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出现头晕、心悸、冷汗等症状,严重时需紧急处理。
长期慢性损伤也不容忽视,反复在同一穴位施针会使局部组织纤维化,降低穴位敏感性,甚至形成硬结或慢性炎症,影响后续治疗效果。长期忽视无菌操作还会增加耐药菌定植风险,导致难治性感染。单人操作时,若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意外刺入动脉,因无法及时获得第三方协助,可能延误止血或急救。
医学教育实践训练,规范之路在何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针灸临床实训规范》要求,学生先在仿真人体模型完成基础操作训练,再过渡到标准化病人和临床患者。高校实验室配备的高精度仿真皮肤模型,能模拟进针阻力、疼痛阈值等真实场景。
然而,部分医学院校因经费限制,仿真设备数量不足,学生课后缺乏自主练习机会。标准化病人招募困难,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学生只能通过有限的临床实习积累经验。同时,自我练习未被纳入教学大纲,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评估标准,可能形成监管盲区。部分学生为追求“手感”过度练习,还可能违背医学伦理中“不伤害”原则。
替代方案来助力,安全提升针灸技能!
医学院校可增加仿真模型投入,采用模块化设计,模拟不同体型患者的解剖结构差异。开发虚拟现实(VR)针灸训练系统,通过触觉反馈技术模拟进针阻力,实时显示穴位深度与周围组织关系。
推行“导师监督制”,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模型进行课后练习,并记录操作视频供复盘分析。制定《自我练习安全守则》,明确禁止在重要血管神经密集区进行自主练习。
扩大标准化病人项目规模,培训健康志愿者参与模拟诊疗,覆盖常见病症的针灸场景。建立“操作能力分级考核体系”,学生需通过模型操作、模拟病人考核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该事件揭示医学生技能提升与安全规范矛盾,医学教育应保障安全,为学生提供科学训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