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理性对待近视手术,做好全流程管理!

国内资讯 / 疾病科普责任编辑:蓝季动2025-10-24 10:10: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72字
近视手术能矫正视力但不能根治近视,需理性看待并做好全流程管理。术前评估、术后护理及长期管理是关键,建议通过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制定个性化方案。
近视手术矫正视力全流程管理术前评估术后护理长期管理激光类手术ICL手术视力反弹用眼习惯角膜厚度眼底检查眼科干眼症视网膜病变
建议!理性对待近视手术,做好全流程管理!

近期,近视手术的热度居高不下,但争议也不少。很多人误以为做了手术就能根治近视,这其实是个大误区。事实上,全球已有约4000万人接受近视手术,临床数据显示其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0.2%,安全性是有一定保障的。不过,我们得理性看待,它只是一种矫正手段,并非治愈近视。就像有人术后出现“视力反弹”的情况,这就提示我们要科学理解近视手术并做好全流程管理。

近视手术的真相解析与常见误区澄清

  • 手术原理与矫正机制:目前主流的近视手术有激光类和ICL手术。激光类手术,像全飞秒、半飞秒,是通过切削角膜基质层,改变角膜曲率,就如同在角膜上“雕刻”出一副隐形眼镜。而ICL手术则是在虹膜与晶状体之间植入一枚超薄人工晶体,属于“加法”手术,适合高度近视或角膜偏薄的人。一般来说,激光类手术恢复快,但对角膜条件要求高;ICL手术可逆性强,但价格相对较高。
  • 手术局限性与风险

    • 无法逆转眼轴增长:近视的本质是眼轴过长或角膜曲率异常,手术虽能提升裸眼视力,但无法逆转眼轴增长。高度近视患者术后仍要警惕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建议每年进行眼底检查。

    • 手术禁忌人群: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近视手术,像未成年人、角膜过薄者、干眼症患者等都不适合。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显示,95%的干眼、眩光等不适症状在术后一年内会消失,若出现这些情况不用过于担心,可遵医嘱使用眼药水缓解。
    • 视力反弹与用眼习惯:“视力反弹”和术后用眼习惯密切相关。如果术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在黑暗环境中使用电子设备,视力仍可能下降。

术前评估与术后护理的全流程管理

  • 术前筛查关键步骤:术前要完成20余项检查,如角膜厚度、眼压、眼底检查等。角膜厚度检查是为了确定是否适合激光手术,若角膜过薄手术风险会增加;眼压检查能排查青光眼;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病变等问题。以下是一个“是否适合手术”的自测清单:年龄≥18岁、近两年度数稳定<50度、无严重眼部疾病等。
  • 术后护理与风险规避

    • 分阶段护理:术中要避免揉眼,术后1个月内不化妆,3个月不游泳,1年不潜水,防止感染和损伤眼睛。

    • 调整用眼习惯:每用眼30分钟要远眺休息,避免在暗环境使用电子设备。可以使用护眼APP或定时提醒工具。
    • 紧急情况处理:若突发眼痛、视力骤降,需立即就医,要学会区分正常恢复期症状与并发症预警信号。

理性决策与长期健康管理建议

  • 手术选择的决策框架:手术和佩戴眼镜/隐形眼镜各有利弊。对于运动员、潜水爱好者等特殊职业人群,手术可能更方便,但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可以根据度数、角膜条件、经济预算等多维度制定“个性化方案”。
  • 长期视力保护策略

    • 饮食调整:增加叶黄素、维生素A的摄入,多吃胡萝卜、蓝莓等食物。

    • 环境优化:控制屏幕蓝光,保持室内湿度。
    • 定期随访:术后1天、1周、1个月、半年、1年等关键节点要复查,了解恢复情况。 近视手术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工具,但不是“万能解药”。大家要基于科学认知做好术前评估、术后护理及长期管理。建议通过正规医疗机构咨询,结合自身需求制定方案,保持健康用眼习惯,守护好我们的眼睛。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