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全国医保“一张卡”工程在跨省共济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广大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服务覆盖率达98.6%,31个省级行政区实现医保系统互联互通,这一政策旨在解决1.5亿跨省流动人口家庭的医保资金使用难题。
跨省医保共济政策:如何打破地域限制?
这项政策的设计逻辑是为了解决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沉睡”与异地家庭医疗负担不均的矛盾。需要区分的是,“家庭共济”与“亲情账户”功能不同:“家庭共济”可实现资金共享,而“亲情账户”仅限医保码代展。只有职工医保参保人能作为授权人,资金使用范围包括近亲属医疗费用及居民医保缴费。 在技术实现与流程规范上,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操作,经过人脸识别验证、亲属绑定、资金划转等环节,能实现“秒到账”。以宁夏为例,作为西部省份,已为甘肃、陕西等地亲属提供18.19万元资金支持,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 从阶段性成效数据来看,2025年1-8月全国共济金额超262.57亿元,惠及2.18亿人次。与省内共济阶段相比,跨省互通大大提升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专家指出,这是医保制度改革向“全民共享”迈进的关键步骤。
跨省医保共济: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
对于跨省流动家庭来说,传统模式下存在“年轻人账户资金闲置、父母异地就医自费负担重”的困境。而政策实施后,参保人只要参保地和亲属所在地均开通“医保钱包”功能,就能“一键转账、即时刷码”,且无需异地就医备案,降低了操作门槛。 目前,河北、江苏等9省市及宁夏已上线“医保钱包”功能,体现了东西部协同进展。不过,还有1.4%的地区尚未完全覆盖,如西藏、青海部分偏远县市,可能是因为系统对接难度大、人口基数小等原因。但国家医保局明确2025年要“扩大应用地域”。 在风险防控方面,通过人脸识别验证、亲属关系审核等技术手段保障资金安全。参保人在绑定操作时要注意信息保密,避免账户盗用风险,还可定期核对医保账户变动记录。
跨省医保共济未来: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在技术优化上,基于现有的“秒到账”功能,未来可能会与商业健康险、互联网诊疗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还可能探索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家庭健康预防类支出,如疫苗接种、体检等。 政策协同方面,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存在联动可能性,比如将共济资金用于支付异地养老机构的护理费用。同时,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服务热线,为跨省操作提供实时指导。 在社会参与与监督机制上,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反馈使用体验,推动政策迭代。媒体与社区应加强政策宣传,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使用障碍,尤其要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操作培训。
医保“一张卡”工程通过跨省共济服务,推进了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使家庭医疗负担分配更合理。政策的持续深化需要技术系统优化和多方协同完善配套服务,最终实现“家人生病,我能帮上忙”的民生愿景,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注入强大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