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药构建防护网

从谭先杰事件看,科学用药构建‘个体 - 家庭 - 社会’防护网!

作者:范致远
2025-09-26 10:45:01阅读时长3分钟1134字
急诊科药物过敏头孢过敏自行用药抗生素滥用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药物监测科学用药防护网医疗安全公众健康过敏反应急救措施用药建议社会急救

2025年的某个周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谭先杰在家中感冒症状加重,凭借自身经验,他判断需要使用抗生素,便服用了家中剩余的头孢类药物。然而,服药后他迅速出现头部胀痛、面部发紫等严重过敏症状。其17岁儿子骑电动车将他送往仅1.2公里外的协和医院急诊,途中因交通拥堵和对病情判断不足,延误了部分救治时间。谭先杰在急诊分诊排队时还坚持自行完成流程,最终经抢救脱险。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药物过敏风险、自行用药隐患及急救流程的反思。

头孢过敏:机制复杂,风险多变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能引发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免疫系统会误将药物成分当作威胁,释放组胺等物质,致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时会引发过敏性休克,就像谭先杰出现的面部发紫、濒死感等症状。而且,人体免疫系统对药物的应答会随时间、感染状态或代谢改变而变化。即便过去没有过敏史,初次用药或再次接触时也可能产生抗体,谭先杰的案例就是典型。此外,第三代头孢虽抗菌谱广,但过敏原可能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交叉反应,使用时需严格评估过敏史。这表明,即使是医学专家,也可能因经验主义忽视过敏风险的动态变化,药物过敏监测需持续进行。

自行用药:危害重重,不容忽视

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但公众常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导致滥用,加剧耐药性并增加过敏风险。谭先杰虽是医生,也因症状判断失误选择抗生素,暴露了“自我医疗”的陷阱。自行用药还存在未进行皮试、未评估过敏史更新、未结合感染类型用药等问题,会导致疗效失效和不良反应。同时,轻视症状拖延就医、依赖非紧急交通方式,可能会延误黄金抢救期,过敏性休克抢救需在30分钟内完成。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抗生素使用率超50%,药物过敏致死案例中约30%与自行用药直接相关。

过敏识别:信号分层,急救有方

药物过敏有不同程度的预警信号。轻度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鼻塞;中度反应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面部肿胀;重度反应则是血压骤降、意识模糊、濒死感等,一旦出现重度反应需立即就医。现场急救可按四步法进行:首先停药并脱离接触,移除残留药物;其次,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应立即使用预充式肾上腺素笔(但需提前培训使用方法);然后,可考虑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缓解轻度症状,但注意这不能替代就医;最后,优先拨打120,因为急救车配备专业设备。谭先杰让儿子骑电动车送医的决策风险很高,急救时应遵循“宁可虚惊一场,不可心存侥幸”的原则。

用药建议:专业警觉,公众谨慎

医务人员要强化“自身用药需更谨慎”的意识,避免过度自信,在临床教学中加入药物过敏动态变化案例。公众用药要遵循“用药前必问医”原则,尤其是抗生素需医生判断感染类型;要定期更新个人药物过敏史档案,随身携带标注过敏信息的健康卡;家庭可配置抗过敏药物及简易呼吸面罩,定期参加急救技能培训。社会应推广社区药物过敏快速检测服务,降低皮试成本,优化急救响应机制,如在医院周边设置“一键叫救护车”优先通道。

谭先杰事件警示公众,要以科学态度用药,构建“个体 - 家庭 - 社会”防护网,实现主动预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