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张先生误食毒蘑菇险丧命,毒蘑菇到底多可怕?

国内资讯 / 热点新闻责任编辑:蓝季动2025-11-12 09:25:01 - 阅读时长8分钟 - 3881字
毒蘑菇种类繁多,误食后可导致严重肝肾损伤甚至死亡。预防关键在于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外来源不明的蘑菇。早期症状类似肠胃炎,需及时就医并保留蘑菇样本。
毒蘑菇中毒肝肾损伤鹅膏毒素毒肽潜伏期呕吐腹泻急救预防野生蘑菇白毒伞灰花纹鹅膏大青褶伞断肠草野芹菜
武汉张先生误食毒蘑菇险丧命,毒蘑菇到底多可怕?

50岁的张先生因食用野外采摘的毒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经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重症医学科紧急救治后脱险。医生提醒,野生蘑菇切勿自行采食,一些野菜和蘑菇看似普通,实则暗藏致命危机。误食它们,轻则呕吐不适,重则危及生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剧毒野菜和蘑菇。

剧毒蘑菇

致命鹅膏(白毒伞)

外观上,它有着纯白色的菌盖,菌柄基部膨大如同“靴子”,菌环位于菌柄中部,好似“腰间系裙”。这种蘑菇常见于黧蒴树、壳斗科树木下的湿润土壤,2 - 5月是其高发期。它的毒性极强,致死率超过90%,仅仅50克就能导致成人死亡。其毒素主要为毒肽和毒伞肽,会主要攻击人体的肝脏和肾脏。中毒后,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 - 12小时,初期会出现呕吐、腹泻症状,随后会有“假愈期”,症状暂时缓解;1 - 2天后病情会急剧恶化,表现为黄疸、肝衰竭、多器官损伤,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2025年,广东某农户误采白毒伞煲汤,全家3人不幸抢救无效身亡。

灰花纹鹅膏

菌盖呈深灰色至黑色,中央凹陷呈漏斗状;菌柄为白色带灰色鳞片,基部膨大,菌托明显。它含有的毒素为鹅膏毒素,主要损害肝脏。中毒潜伏期在6 - 24小时,初期表现为胃肠炎;48小时后肝功能指标会急剧升高,伴随凝血障碍、昏迷等症状,致死率约为60%。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常与可食用的平菇混杂生长,肉眼很难辨别。

大青褶伞(铅绿褶菇)

菌盖初期为白色,成熟后转为青灰色,表面有裂纹;菌褶幼时白色,后期变为铅绿色。它是中国中毒案例最多的毒蘑菇,毒素包含胃肠毒素和神经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为30分钟 - 2小时,会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电解质紊乱、休克,儿童误食可能致命。这种蘑菇在公园草坪、菜地、垃圾堆旁较为常见,全年均可生长。

致命野菜

断肠草(钩吻)

它是藤本植物,叶片光滑,开黄色小花,根部有刺鼻苦味。它容易与金银花、五指毛桃根系混淆。断肠草全株剧毒,嫩芽毒性最强,3 - 5克根茎就可致人死亡。其毒素为钩吻碱,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后,10分钟内就会出现恶心、腹痛、瞳孔散大症状;2小时后会呼吸麻痹、抽搐,最快1小时内死亡。2024年,广西村民误将钩吻根当“五指毛桃”煲汤,导致5人中毒身亡。

野芹菜(毒芹)

其叶片与普通水芹相似,茎部有紫色斑点,散发刺鼻臭味,容易与水芹、香菜混淆。它含有的毒素为毒芹碱,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成人约0.5克新鲜根茎的剂量就可致死。中毒后,30分钟内会出现头晕、呕吐、肌肉震颤症状,严重者会呼吸衰竭。

深圳曾有市民误食白毒伞进ICU最终死亡。2022年2月,龙岗区某市民在野外采摘了10朵白毒伞,回家做了蘑菇汤与家人一同食用,大约6小时后,两人都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经治疗一人病情稳定,另一人病情较重最终死亡。2020年3月,盐田一家5口爬梧桐山后误食致命鹅膏“白毒伞”,医生诊断毒蘑菇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肝肾损害,3人全都需进入ICU治疗。还有人采摘时特意避开颜色鲜艳的蘑菇,但5岁的范范餐后不久仍出现了剧烈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症状,经检查确认,其误食的竟是剧毒鹅膏菌。致命鹅膏、假淡红鹅膏两者均含有鹅膏肽类毒素,误食后大概在2 - 3天会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炎,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肝衰竭。

毒蘑菇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已报道的约100种。在我国分布较广、对公众健康威胁较大的毒蘑菇有肠胃炎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神经精神型。毒蘑菇所含毒素复杂,会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其中,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毒蘑菇有毒的原因

鹅膏毒肽

主要存在于鹅膏菌属的毒蘑菇中,如致命鹅膏。这类毒素会抑制细胞核内RNA聚合酶的活性,阻断蛋白质合成,导致肝细胞坏死。中毒后先出现胃肠炎症状,随后发展为肝衰竭。临床需使用水飞蓟宾注射液等药物进行解毒治疗,严重时需进行血液净化。

鬼笔毒环肽

常见于鬼笔科毒蘑菇,能破坏细胞骨架蛋白,引起细胞溶解。中毒初期表现为剧烈呕吐腹泻,后期可能出现溶血现象。治疗时需要静脉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

毒蝇碱

主要存在于毒蝇伞等蘑菇中,属于神经毒素,能过度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中毒者会出现流涎、流泪、瞳孔缩小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呼吸衰竭。阿托品注射液是对抗毒蝇碱的特效解毒剂。

裸盖菇素

存在于裸盖菇属蘑菇中,具有致幻作用,能激活5 - 羟色胺受体。食用后会出现幻觉、时空感错乱等精神症状,可能引发意外伤害。这类中毒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必要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控制躁动。

奥来毒素

存在于丝膜菌属某些种类中,会引起溶血性中毒。毒素通过破坏红细胞膜导致溶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等症状。治疗时需要碱化尿液,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浆置换。

野生蘑菇虽然味道鲜美,但生命更为宝贵,我们要警惕野生蘑菇中毒。靠肉眼、经验和“土办法”根本无法准确辨别毒蘑菇,毒蘑菇中毒的后果不是简单的“见小人”,而是一场没有解药的“生死赌局”。毒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从10分钟到24小时不等,初期症状可能只是恶心、呕吐、腹泻,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从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以灰花纹鹅膏为例,中毒后会有短暂好转,72小时内却可能突然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而且,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药,医院只能采取催吐、洗胃、血液净化等对症治疗,患者能否存活全靠运气和体质。

预防与应对措施

预防方面

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在踏春郊游期间,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山上或路边草丛中的野生蘑菇。同时,不要在路边摊贩购买个人采摘售卖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学校食堂、集体食堂等禁止加工食用野生蘑菇,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

中毒后应对

如果不小心误食毒蘑菇,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保留蘑菇样本,用于鉴定毒种、指导治疗,然后立即就医;二是尽早催吐、大量饮水,但已昏迷者切忌强行灌水以防窒息;三是直奔有救治能力的大医院急诊科,并明确告知医生食用蘑菇史。

近期,武汉50岁的张先生在徒步时采摘了一斤多白色野生蘑菇食用,3个半小时后出现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起初以为是肠胃炎,后因症状加重送医,被诊断为毒蘑菇中毒,转入ICU抢救后才脱离危险。这一事件为我们敲响了野生蘑菇中毒的警钟。

毒蘑菇中毒相关解析

致命机制

毒蘑菇中的鹅膏毒素,如本案例里白色蘑菇可能含有的α - 鹅膏毒伞碱,耐高温且亲脂性强,普通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毒素进入人体后,会攻击肝细胞线粒体中的RNA聚合酶,导致细胞能量代谢出现问题,造成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衰竭,还会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引发急性肾损伤。

症状发展阶段

毒蘑菇中毒的症状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潜伏期(0.5 - 6小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有轻微不适;胃肠型期(6 - 24小时)会出现剧烈呕吐、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器官衰竭期(24 - 72小时)会出现肝酶急剧升高、黄疸、少尿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最后的恢复或恶化期,少数患者能治好,部分患者会因器官损伤死亡。而且,毒蘑菇中毒早期症状和普通胃肠炎很像,容易误诊,又缺乏快速毒物筛查手段,只能靠患者食用史和临床表现判断。目前,除了针对Amanita phalloides中毒有肝移植和半胱氨酸衍生物可能有效外,多数毒蘑菇没特效解毒剂,治疗主要靠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液净化和支持疗法。

中毒风险飙升因素

很多人存在错误认知,觉得“白色蘑菇无毒”或者“民间经验能鉴别毒菌”,但我国约30%的剧毒蘑菇是白色菌盖。毒蘑菇还常和可食用菌类长在一起,外观相似度超70%,非专业人士根本分不清。秋季(9 - 11月)是野生蘑菇生长旺季,也是中毒高发期,张先生就是在11月出事的。此外,患者自身也容易耽误治疗。早期腹泻、呕吐容易被当成食物中毒或肠胃炎,患者可能自己吃止泻药或者不及时就医。还有部分患者因为忌讳或者记不清,没告诉医生吃野生菌的事,导致诊断延迟。有基础疾病(像张先生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中毒后可能因毒素代谢障碍或药物相互作用加重病情。老年人、儿童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中毒后器官损伤进展更快,死亡率更高。

预防与急救秘诀

预防毒蘑菇中毒,要严格遵守“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外来源不明蘑菇”的原则,即使是“熟悉品种”也不能掉以轻心。社区要给农村和山区的人科普毒蘑菇形态特征,让大家明白“白蘑菇≠安全”。

如果不小心中毒,现场急救可按四步法进行:一是马上停止进食,留着剩余蘑菇样本;二是用手指刺激咽喉催吐;三是患者清醒且不呕吐时,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四是立刻打急救电话,说明“毒蘑菇中毒”并带蘑菇样本送医。送医后,6小时内洗胃、导泻和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最好,有肝肾损伤的要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并监测凝血功能。

政府部门也需采取行动。禁止农贸市场、农家乐卖无明确来源证明的野生菌,推行食用菌类“双证制度”。野生菌高发地区的医院要配置毒蘑菇毒素快速检测试剂,建立中毒救治绿色通道。

张先生的经历提醒我们,预防毒蘑菇中毒关键在于杜绝“经验采食”,各方需构建立体防护体系,减少悲剧的发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