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讲座 > 正文

急救从自己开始做起 这项救命技能每个人都要学会

2019-04-15 16:43:31    yoyo  家庭医生在线

当意外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急救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而救护车的平均到达时间约为10分钟。如何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关乎生命。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来到广州地铁公司开展心肺复苏科普讲座活动,该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科科医生一再强调,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这一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因冠心病猝死的案例并不少见。王科科医生指出,80%的猝死原因为室颤导致的心源性猝死,高脂高盐饮食、吸烟喝酒、习惯性熬夜、缺乏运动以及精神压力大等都是冠心病诱发因素。

“从心脏停止跳动到脑死亡只有短短的4-6分钟时间,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每一秒钟都是在跟‘死神’赛跑。而专业的急救人员几乎不可能在几分钟内赶到现场,能拯救生命的人就是在患者身边的人。”然而,据统计,我国掌握急救的人口比例却不到1%。王科科医生呼吁,应该加强普及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能知识,只有人人懂急救,才能急救为人人。

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

值得提醒的是,心肺复苏不能盲目,王科科医生在讲座现场示范了正确的心肺复苏流程。

1、判断环境安全和患者意识&呼吸

当发现有人不正常倒地时,首先判断所处环境的安全性;再双手大力拍打患者双肩,并凑近患者耳边大声询问“你怎么了?”“你能听到我说话吗?”,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有无起伏,超过10秒以上没有呼吸,则确定为意识丧失。

2、拨打120急救电话

若患者确定为意识丧失,应大声向周围呼救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冷静告知事发现场的详细地址、患者情况,最好派人到街口指引救护车。如果有条件者,还可以就近取出AED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

3、胸外按压&人工通气

尽量将患者平放于硬地/床板上,松开衣裤,徒手胸外按压。选择两侧乳头连线中点为按压位置,用双手掌根部重叠作为按压点,双手交叉抓紧,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绷直,上半身重力按压,腰部发力,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度连续用力按压,按压深度为5-6cm。

标准的心肺复苏包括每胸外按压30次,口对口人工通气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为:一手按压患者额头,拇指和食指捏紧鼻孔,另一手食、中两指轻拉高其下颚,维持其头部后仰,施救者张大嘴巴深吸气后包住患者嘴巴进行吹气,观察患者的胸廓可起伏即为人工呼吸有效,吹气时间为1秒钟,然后离开患者嘴巴,胸廓因弹性回缩可自动呼气,连续2次人工呼吸后则继续进行胸外按压。两者需紧密交替进行,勿浪费时间,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苏醒。如有2位施救者,一人胸外按压150次后则更换另一人继续胸外按压;一人胸外按压时另一人进行人工呼吸配合急救。

4、体外电除颤

当然,如果有AED设备,应该尽早使用,电除颤是救治室颤的最好方法。胸外按压和电除颤配合进行,救治成功率会大大提高。AED的使用方法为:打开AED电源,粘贴电极片,连接导线,机器会自行判断病人是否需要除颤,并有语音提醒步骤,按提示操作即可。除颤后需要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每进行150次胸外按压后则进行一次除颤操作,如果没有除颤指征则只能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陈添许 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王科科 心肺复苏 急救

女子吃面竟误吞15厘米钢勺 呛咳发生时应该怎么做?

8月30日,扬州一名女子到苏北医院求助,自称中午用勺子吃面时,误将不锈钢长勺吞入胃中。由于就诊时女子刚吃完饭,胃内有大量食物残渣,加上勺……详细>>

中年女子晕倒在药店附近 众人围观无人相扶

10日上午8时许,一名40多岁的中年女子在市区公园路一洲药店门口附近晕倒。从晕倒到救护车前来的十几分钟内,围观群众很多,但无一人上前将其……详细>>

追行百米后猝死车上 日常哪些行为会诱发猝死

昨天早上7点多,49岁的杭州人余先生,照例坐公交车送儿子去上学。公交车刚开出没多久,他就倒下了,再也没醒来。详细>>

省二医打造“会飞的医院”:48小时可到达灾区现场

2018年5月12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和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广东)通过世界卫生组织EMT认证评估一周年纪念……详细>>

2015美国心脏协会医务人员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班圆满结束

新年伊始,深圳市急救中心与罗湖区人民医院联合举办了2015年首期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详细>>

  • 黄耀光

  • 刘春丽

  • 肖冠华

  • 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