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科研动态 > 正文

研究:关于皮肤健康那些事儿

2017-10-19 14:56:37  来源:生物谷    转载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与皮肤健康有关的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Sci Rep:皮肤颜色影响其对光线以及机械作用的敏感性

最近,来自纽约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不同肤色的人群对温度以及机械刺激反应存在差异的内在机制。在最近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们发现由皮肤内色素细胞产生的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分子能够导致皮肤对热量以及机械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是来自纽约大学的教授Brian L。 Schmidt博士。

作者们通过对不同品系的小鼠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了一种控制皮肤细胞色素以及多巴胺分泌的基因Tyr。此外,通过人为地控制皮肤细胞中多巴胺水平,他们发现能够提高TRPV1的表达以及降低Piezo2的表达。这两种蛋白分别对于热量以及机械感应十分重要。

该文章的作者之一来自纽约大学的副教授Yi Ye称:"我们的皮肤是感受外界信息的最为敏感的器官,例如温度以及压力。过高的温度以及压力都会产生疼痛信号,使我们产生警觉。这应该是进化上定向选择的结果"。

"我们的试验表明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在感受压力与温度时具有不同的反应。例如,接近赤道的人们收到太阳的照射较高,因此会导致黑色素的累积以保护机体不受紫外线的损伤,但同时也会造成肤色变黑。此外,黑色素的表达会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进而提高皮肤对温度的敏感性。这一发现表明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人们的皮肤进化出不同的保护机制"。

Schmidt博士称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上疼痛的治疗。具体地,由于不同肤色的人对于机械以及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在设计治疗方案的时候能够更加个体化以及人性化。

2。人工智能有助于皮肤癌症的早期诊断

最近,来自Waterloo大学以及Sunnybrook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皮肤黑色素瘤的方法。

这项研究利用机器学习软件,通过对皮肤伤口图像进行分析,从而为医生们提供与黑色素瘤生物标志有关的客观证据。目前来讲,黑色素瘤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癌症,但如果治疗及时的话还是能够治愈的。

这项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让机器学习数万张皮肤的图像以及相应的真黑素与血红素的水平,能够显著降低不必要的生物样本数量,从而大幅地降低卫生护理的成本。此外,这项技术还能够给予医生一些针对皮肤伤口特征的客观信息,从而帮助他们在进行手术之前排除黑色素瘤的风险。

据研究者们称,该技术将最快于明年进入临床实践中。

"这项技术对于皮肤癌的临床诊断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之一,来自Waterloo的系统工程设计学教授Alexander Wong说道:"随着我们掌握的信息的深入,诊断的准确性也将大幅提高"。

目前,皮肤病学家还需要依赖对皮肤伤口进行观察诊断进而得出主观性的诊断结果,而这一新开发出的系统则能够通过对伤口处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得出稳定的、定量化的信息。特别地,通过对皮肤中真黑素以及血红蛋白的水平进行分析,从而对患者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作出评价。

相关结果在最近召开的第14届国际成像分析与认知会议上进行了展示。

3。 Sci Rep:多吃西红柿或能降低高达50%患皮肤癌的风险

doi:10.1038/s41598-017-05568-7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对小鼠研究发现,每天摄入西红柿或能降低一半小鼠皮肤癌的发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进行营养干预如何改变个体患皮肤的风险。

研究者表示,每天让雄性小鼠摄入含有10%西红柿粉的食物,持续35周时间,随后让小鼠暴露于紫外灯下,结果表明,相比没有摄入脱水西红柿的小鼠而言,摄入番茄粉(西红柿粉)的小鼠患皮肤癌的风险能够降低50%。西红柿与癌症关联背后的理论或许是西红柿中的类胡萝卜素,这种化合物能够让西红柿着色,同时其还能够保护机体抵御紫外线带来的皮肤损伤。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并未在雌性小鼠的肿瘤数量上发现明显差异,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当暴露于紫外线后雄性小鼠更易患肿瘤,而且这种肿瘤数量较多、尺寸较大且更具侵袭性。研究者Tatiana Oberyszyn教授说道,本文研究表明,当开发不同的预防性策略时我们的确需要考虑性别,在男性机体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物质有时候或许在女性机体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反之亦然。

此前人类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延续摄入番茄酱或许能够抑制皮肤晒伤,这或许感谢于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当机体摄入番茄后这些类胡萝卜素会在皮肤中沉积,同时还能够保护机体抵御紫外线的损伤作用。番茄红素是西红柿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其也是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质。

然而,当比较整个食物或合成补充剂中的番茄红素时,研究者发现,当暴露紫外线后西红柿或许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预防皮肤发红,而西红柿中其它成分或许也发挥着主要作用。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仅喂食脱水红番茄的雄性小鼠机体中的肿瘤生长才会被抑制,相比对照而言,喂食橘色西红柿的小鼠机体中或许肿瘤数量更少,但两者在统计学上并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目前研究者Cooperstone正在对西红柿中除了番茄红素外能带来一定健康效益的化合物进行研究。

非黑色素瘤的皮肤癌是常见的癌症类型,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有540万这类癌症患者,每年这类癌症患者的数量明显高于乳腺癌肺癌结肠癌患者的数量。尽管死亡率较低,但这种癌症的治疗往往非常昂贵而且结果不确定性较高,近年来非黑色素瘤的皮肤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Cooperstone说道,系统性保护的替代方法,或者是通过营养干预的方法都能够调节皮肤相关疾病的风险,从而为患者带来明显的治疗效益;最后研究者表示,食物并不是药物,但它们可能会随着摄入时间的延续而改变机体患特定疾病的风险。

4。 JAMA Dermatol:科学家阐明室内美黑和皮肤癌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

doi:10.1001/jamadermatol.2016.4787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AMA Dermat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进行一项室内美黑疗法和皮肤癌风险的关联性研究中发现,在非异性恋的黑人男性青少年中进行室内美黑引发的皮肤癌风险几乎等同于在异性恋白人女性中进行相应疗法引发的癌症风险。

“室内美黑”是指在室内接受仪器所产生的紫外线照射来替代室外阳光照射,从而实现皮肤变黑的目的。研究者Blashill表示,相比传统的想法而言,少数民族人群经常会进行室内美黑,而且进行室内美黑的人群尤其会集中在部分青少年男孩儿群体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全美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统计的结果。

早期研究结果显示,少数男性群体中皮肤癌的流行率最高,而且其患皮肤癌的风险是异性恋男性的2倍;研究者非常好奇为何深色皮肤的人群会进行室内美黑的方法来改善肤色,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种室内美黑会使其肤色加深,但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这种方法或许很难把握,因此如果将室内美黑看作是一种应对策略的话,那么本文研究或许就变得有意义了。

由于紫外线暴露会通过在机体大脑中释放天然阿片类物质来使个体放松,因此非异性恋的黑人和拉美裔的青少年就会进行室内美黑疗法来帮助调节心理的困扰,而这些个体困扰的产生往往是基于性取向或种族等因素引发的歧视、偏见以及欺骗导致的结果。在加州和其它州室内美黑是被禁止的,但这种限制有时或许并不是100%有效。

理解驱动这些青少年进行室内美黑的原因非常重要,而且科学家们还需要开发新型皮肤癌预防措施,并且对皮肤癌高风险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疏导;目前研究者Blashill正在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来评估14-35岁的男性使用室内美黑疗法的情况,他们希望后期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特殊人群降低患皮肤癌的风险。

5。 elife:为什么人类的皮肤不会渗漏

DOI: http://dx.doi.org/10.1016/j.jaac.2016.09.491

皮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保护血液以及汗液避免随意流出。要知道,我们每天将有5亿表皮细胞死亡,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的表皮细胞每隔两到四周就会完全更新一次,但从不会发生渗漏的现象。如今,科学家们似乎找到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即一类"十四面体"的结构的独特排列,能够保护皮肤整体的完整性。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伦敦皇家学院的Tanaka等人试图解释哺乳动物表皮层的构成特征。此前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表皮外侧的两层细胞具有物理的保护作用。在靠近表面的一层是"气-液"分离界面,由角质层构成,之后是"液-液"分离界面,有表皮细胞紧密的连接构成,水分难以通过。

虽然科学家们长期以来都在研究表皮外侧的角质层,但对于下面这层致密的"颗粒层",我们知道的却十分有限。

"颗粒层"对于防止皮肤渗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由于其紧密的细胞间连接,另一方面它们也是角质层形成的基础。

另外,颗粒层对于细胞的脱落也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哺乳动物表皮更新过程来说,新的细胞必须从最底层产生,然后转移到颗粒层,并在这里代替原有的老细胞。

至今为止,颗粒层细胞是如何在不破坏整理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更新换代的我们仍不清楚。Tanaka等人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的技术检测了小鼠耳部颗粒层细胞的形成过程,他们发现细胞的形状对于表皮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细胞的结构可以用"十四面体"来简单描述。

显微图像显示,小鼠的表皮层细胞能够通过这种特定的形状进行紧密的排列,从而形成稳定的致密结构。

而在细胞更迭的过程中,新的细胞会产生一种类似于胶水的蛋白质,将老的细胞与新的细胞分别粘在颗粒层的两面,这样一来,即使老的细胞丢失,整个颗粒层仍旧完整。

研究者们表示,这一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哺乳动物表皮层的更新机制,并且能够针对许多慢性皮肤病设计更好的解决方案。

相关结果发表在《elife》杂志上。

(责任编辑:张晓萌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皮肤颜色 皮肤健康

科学家发现皮肤干细胞或能感知附近细胞密度从而有效制定决策

人类机体皮肤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器官,其能保护机体免于病原体、毒性物质和其它有害物质的入侵;当然了,我们的皮肤需要在人类一生中不断持续更新……详细>>

90后谢顶可能有救了 科学家用老鼠细胞制作出可长毛囊的皮肤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1月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利用老鼠干细胞,制作会长出毛囊的皮肤组织,而其长出的毛发更接近真发,未来或有助开发治疗秃……详细>>

重磅!广东祈福医院携手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 强势进军医美

广东祈福医院拥有首家国际JCI认证以及国家三甲医院的品牌优势,在此基础上引进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专家团队和先进技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为……详细>>

冬季皮肤干燥奇痒补水没效果? 原来是这6大恶习在作怪

冬季皮肤干燥瘙痒,大家都知道补水保湿必,可你是不是会发现,虽然用了保湿霜还是没有太大改善?小编要告诉你,其实,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冬季皮肤……详细>>

糖友“有糖任性”挠背现大红肿面积 六招预防糖尿病皮肤病变

据媒体报道,来自武汉的张先生前阵子觉得背痒,在家里挠痒痒结果把皮肤抓破了,此后伤口一直不愈合,而且创面不断扩大,红肿疼痛。最后张先生到医……详细>>

  • 唐之雅

  • 马树东

  • 石敏

  • 叶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