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热点评论[弃用] > 正文

评论:医学技术突破不断 医生重技更要重基础

2012-08-24 13:39:46  来源:医师报    转载

  曾几何时,手机是人们炫耀身份的资本,是少数富人才用得起的奢侈品。而如今,科技的进步却使这一切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最古老的大哥大,到彩色照相手机,再到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曾经的“奢侈品”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

  医学技术的进步何尝不是如此。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宫内胎儿手术、微骨窗入路手术、全脊椎切除术……曾经被医学界视为天方夜谭的医学技术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使得战胜病魔的武器越来越多,在彻底改变旧有理念的同时为医生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向人体奥秘的门。

  科技的进步不会止步。目前,医学专家们仍在试图寻找变革性突破。未来,医学技术将带我们走向何方?谁都无法回答。因为,事实证明,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以致于我们无法想象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追求医学技术中的“奢侈品”并不是医生成长的明路,打好基础、规范化操作才是成功的“奠基石”。

  心脏不停跳 照样能搭桥

  历史

  20世纪50年代末,体外循环技术尚未被广泛应用,心脏搭桥手术都是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的。1986年以后,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脏停博液的广泛应用,体外循环搭桥手术逐渐推广。但是,在巴西、阿根廷等国因为经济等原因一直坚持,其中就包括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的先驱者巴西的Buffolo 医生和阿根廷的Benetti医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早期,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成熟,非体外循环搭桥术逐渐成熟,再次得以推广。

  在我国

  上世纪90年代初,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进入我国。199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胡盛寿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开展此项技术,此后更多医院相继开展。

  体外循环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更多人认可,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近宝教授认为,是因为它有着诸多优势。“首先,风险低、并发症少。不停跳不会导致心肌缺血,同时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保护心脏。其次,手术快、恢复效果理想。一般来说,手术后一两天,患者就可以搬入普通病房,三四天就可下地行走。一周可以出院。”

  即便如此,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仍存在争议,部分专家认为会增加死亡风险,“但它无疑是冠脉外科在上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突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倪一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在我国还未全面普及,主要原因是开展该项技术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麻醉医生、护士的全力配合,而很多医院无法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不过,掌握这项技术的医生不在少数,只是程度不同,下一步应该制定相关法规、规范, 规范临床应用。”

  微骨孔手术 微创外科的标志

  历史

  1971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Wilsono首先提出“锁孔外科”(keyhole surgery)。他认为,在颅内深部术野显微手术,也足以获得足够清楚的空间顺利完成手术,因此应改变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暴露标准。

  1991年,日本神经外科医师Fukushima报告了微骨孔人路经单侧纵裂治疗前动脉动脉瘤的经验。近10年,微骨孔人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报告相继出现。

  在我国

  众所周知,在做开颅手术时,大范围地暴露脑组织会引起诸多并发症。而微骨孔手术是根据每个患者病变部位和性质准确的个体化的设计开颅部位和范围,使手术路径最短并精确地到达病变,充分利用脑组织自然间隙完成手术,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所以也被业内称为微创外科的标志。

  据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赵丽元介绍,1984年北京天坛医院开始进行微创手术的尝试,1995年进行了眶上眉弓微骨孔手术临床实践,2000年开展“微创神经外科的建立及应用研究”,累计完成微骨孔手术591例。同时,培养15名初步掌握微创技术的年轻神经外科医师,并开始在10余家有一定基础的医院推广。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不过,实施微骨孔手术的医生要具备丰富的显微手术临床经验,同时还需具备精良和齐全的显微手术设备和一套为微骨孔手术设计的特殊手术设备和一套为微骨孔手术设计的特殊手术器械。”赵丽元表示,微骨孔手术有着广泛的前景,但在推广时应该注重医院的筛选和医生的培训,“这些工作也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基础。”

  宫内胎儿手术 创造新生奇迹

  历史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收治了一位身怀一男一女双胞胎的高龄初产妇。在她妊娠28周时,发现女胎正常,但是男胎却因尿路阻塞,出现了致命的膀胱和肾盂积水。于是,儿科医生密查尔·哈利森为这位男性胎儿施行了世界首例宫内胎儿手术。

  在我国

  胎儿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产科医生才接触到“把胎儿视为患者”的观念。我国率先开展宫内胎儿手术的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刘正平说,以前胎儿有问题,按常理都会建议放弃,不敢做尝试。但是,把胎儿视为患者后,他便有了治疗权。“发展至今,先进的宫内手术已可应用于多种胎儿先天性疾病,只有1/3的严重病症需要做人工流产。”

  目前,胎儿医学正进入我国,胎儿治疗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肾内科主任李德天教授就惊奇于胎儿医学的突飞猛进,“虽然对产科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给胎儿做手术意味着什么,并且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涉足这个领域,令我不得不佩服产科医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

  2011年9月,首届中国胎儿医学大会在上海召开,500位产科专家参加了会议,足以证明胎儿医学已经被业内所接受,并被视为产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学科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除了技术难度外,还涉及到伦理问题。在开展相关手术前,要组织专家组评估,还要组织医学伦理专家、律师等,进行宫内胎儿手术的医学伦理等多方面的探讨。新技术的推广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做后盾,我国还需要在此方面加强探讨。”刘正平说。

  全脊椎切除术 癌症到脊柱也能治

  历史

  1968年,Livere报道了腰椎巨细胞瘤的全脊椎切除。1971年和1977年,Stener分别报道了胸椎巨细胞瘤的全脊椎切除。不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真正开始对脊椎肿瘤的彻底切除技术进行系统化研究。1997年,日本学者报道了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TES),成为脊柱肿瘤外科的重要手术理念。

  在我国

  脊柱恶性肿瘤是常见病,治疗不及时常导致瘫痪。由于部位的特殊性,以往常以放化疗为主。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已成为早期脊柱原发或单发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大、出血多、风险大,而全脊椎切除术大大减少了出血,避免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污染,起到了相对根治的作用,很少局部复发。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探索胸椎肿瘤的广泛性切除。直到近几年,脊柱肿瘤的手术切除技术才取得了长足进步。“全脊椎切除术的意义已经为国内越来越多同道所认可,相关技术也为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掌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教授说。

  不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教授曾经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表示,目前国内仍有一些医生对全脊椎切除术缺乏理解,只是单纯的追求应用新技术,既不深入思考全脊椎切除术的内涵,也不严格把握该项技术的操作规范,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延伸

  不会走先学跑 势必摔跟头

  与国外相较,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并不落后,我们输就输在了基础工作上。正如刘忠军教授所言,有些医生只是在追求应用先进技术,抓住了事物最表面的一层,缺乏对新技术,甚至临床基础知识的了解。这就好像小宝宝还不会走路就先学着跑一样,势必会摔跟斗。

  所以,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呼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表示,在现代形势下,医生应该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静下心来,认真地探讨问题,避免浮躁,同时还要关注人文的修养,这些才是作为一名好医生的根本。

  除此之外,技术的引进能够给患者带来福音,但是盲目地发展技术,不注重技术的规范化实施,则为把技术推向深渊埋下了伏笔。北京宣武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支修益说:“即便,我们出台了一个又一个临床路径和临床指南,但他却难以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推广,给实际临床工作带来了影响。”

  上述具有革命性的医疗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何时出台相关诊疗规范?何时对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似乎没有答案。

  有专家表示,这些问题不解决,引起的不仅是行业专家的哀叹,还有社会谴责。

相关阅读:

农村缺53万医生 不足5%医学生愿意去基层

(责任编辑:陈宗银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医疗级诊断走近日常检查 体检不再是“例行公事”

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员工健康体检。虽然是每年的“例行公事”,但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今年却有不一样的体验,因为今年是省设计……详细>>

北京地铁四号线卖饮料又禁饮食 到底让喝不让喝

北京地铁4号线卖饮料又禁止饮食 遭受民众质疑详细>>

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每百人不到7人达标

卫生部今天公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详细>>

糖尿病频道上线 让你不再闻“糖”色变

11月14日下午3时,家庭医生在线携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共建糖尿病频道新闻发布会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综合楼20楼隆重召开。中山三……详细>>

“我的健康,全因有你” ——第二届“羊城好医生”评选活动全城即将火爆开启!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提升,促进我国的就医人次和住院人数持续快速增长。但与医疗需求快速增……详细>>

  • 石敏

  • 马树东

  • 叶金辉

  • 唐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