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健康资讯 > 医院动态 > 正文

鼻子呼气,耳朵“吹风”

2009-02-26 08:59:21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转载

  耳朵里传来“风声”

  阿明是个开朗的大男孩,平时爱说爱笑,还很爱运动。我和他家是老邻居了,看着他长大,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孩子。可是最近我发现他变得沉默了,见面只打声招呼,小区花园里也不见他踢球的身影。这天傍晚,我在大楼门口遇见他,便问道:“阿明,最近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

  “彭叔叔,这些天不知怎么回事,我一讲话,耳朵里就像有回声似的,感觉自己的声音特别大,还有,每逢做完运动喘气的时候,耳朵里总是有呼呼的响声,感觉很不舒服。”阿明挠着头回答道,“彭叔叔,您是医生,您说我这是不是病啊?”

  我听了他讲述的症状,觉得很像一种叫“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疾病,于是便约他第二天到我诊室来。果然,经过仔细检查后,证实阿明得的就是这种病。

  咽鼓管是堵“隔音壁”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腔和中耳鼓室的一条通道,而中耳鼓室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咽鼓管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吞咽、打哈欠、擤鼻时才会短暂开放,使空气经鼻咽腔进入中耳。因此,咽鼓管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平衡鼓膜内外的气压,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及外界声音的传导。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乘电梯快速升降或在飞机起飞降落的时候,会感到耳内胀闷不适,耳内像有棉花塞住似的感觉,这就是鼓膜内外压力不平衡造成的。此刻如果张大口打个哈欠,或嚼一下口香糖,感觉就会好多了,原因就是咽鼓管在打哈欠、咀嚼时开放,将外界气体从鼻、口腔引入中耳鼓室内,从而平衡了鼓膜内外的气压,恢复其正常运动。此外,咽鼓管还有“防声功能”,即它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可防止说话及呼吸声直接传入中耳,使声音只能经鼓膜传入。如果咽鼓管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开放状态,说话及呼吸声直接进入中耳,影响声音的传导,同时气流刺激中耳鼓室内的黏膜,就会引起不适感,这也就是阿明遇到的问题。

  “风声”这样入耳

  我们把咽鼓管想象成一扇门,在正常情况下,合适的推力(打哈欠、吞咽或咀嚼动作)控制着门的开关。当这扇“门”总是紧闭或敞开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前一种情况,比如感冒时咽鼓管开口的黏膜肿胀,这扇“门”难以开放,就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后一种情况,当咽鼓管总处于开放状态,这扇“门”轻轻一推(讲话或呼吸)就开时,说话及呼吸时的气流就会直接进入中耳,产生自听增强及耳内与呼吸一致的劈啪声,运动后呼吸时气流更大,这种感觉就更明显,同时由于气流直接刺激中耳内的黏膜,还会引起耳内胀闷不适,甚至会产生头晕的感觉,这就是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当出现耳胀闷感、自听增强、与呼吸相一致这三种耳鸣的常见症状时,就要怀疑有该病的可能。此时,应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果观察到用力呼吸时鼓膜产生同样的向内向外的运动,并且声导抗出现特征性的锯齿形图形,就可以诊断为该病了。

  控制咽鼓管的开放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肌肉,二是黏膜。同样可以用门来打比方,肌肉(腭帆张肌)好比是拉门的弹簧,肌肉紧张收缩时,咽鼓管这扇门就打开,若是某些原因(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长期用力呼吸、咀嚼)导致肌肉持续收缩,咽鼓管便处于经常开放的状态;黏膜好比门框,当门框变大,门自然就常打开,也就是说,当某些原因(慢性鼻炎、鼻咽放疗后)使咽鼓管开口的黏膜变薄时,咽鼓管也会异常开放。

  关上咽鼓管的“门”

  其实,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本身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小,主要是影响日常生活,或由此产生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担心。症状轻微时无须治疗,症状较严重且影响日常生活时,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针对上面所说的原因,若属于精神紧张或内分泌失调导致的咽鼓管异常开放,则在放松心情、调理身体状态后,多可自愈。若是由肌肉(腭帆张肌)持续紧张造成的,可通过手术方式松解该肌肉。对于黏膜变薄萎缩者,可采用三氯醋酸、硝酸银等药物或鼻内镜下激光烧灼黏膜,局部形成瘢痕使管径变小,减少气流通过;另一种方法是在黏膜下注射液体硅胶,使黏膜肿胀、缩小开口,但注射液体硅胶后难以取出,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则治疗困难,所以这种方法现在较少采用。此外,中医认为该病与气虚有关,也可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调理。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责任编辑: )

  • 白明

  • 肖冠华

  • 刘春丽

  • 黄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