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泌尿系统标本的临床所见Unspecified Clinical findings in specimens from the urinary system
编码MF8Z
关键词
索引词Clinical findings in specimens from the urinary system、未特指的泌尿系统标本的临床所见
缩写未特指泌尿系统标本临床所见、未特指泌尿系统临床所见
别名Unspecified-clinical-findings-in-urinary-system-specimens
未特指的泌尿系统标本的临床所见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实验室与病理学联合诊断:
- 尿液分析发现持续性异常(如蛋白尿≥150mg/24h、镜下血尿>3个RBC/HPF)。
- 肾活检显示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如局灶性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且无法归类于特定疾病类型。
- 实验室与病理学联合诊断:
-
必须条件:
- 生化指标异常:
- 血清肌酐升高(男性>1.3mg/dL,女性>1.1mg/dL)或eGFR<60mL/min/1.73m²持续3个月以上。
- 尿蛋白/肌酐比值≥0.2(或尿蛋白定量≥150mg/24h)。
- 细胞学证据:
- 尿沉渣镜检显示活动性成分(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白细胞管型)。
- 生化指标异常:
-
支持条件:
- 影像学异常:
- B超显示肾脏皮质回声增强(皮质髓质分界模糊)或双肾体积缩小(长径<9cm)。
- 系统表现:
- 高血压(≥140/90mmHg)或水肿(排除心源性/肝源性因素)。
- 生物标志物:
- 尿β2-微球蛋白>0.3mg/L提示肾小管损伤,尿IgG/转铁蛋白升高提示肾小球通透性增加。
- 影像学异常: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泌尿系统评估
├── 基础筛查
│ ├── 尿常规(包含尿沉渣镜检)
│ ├── 尿蛋白定量/肌酐比值
│ └── 血清肌酐/eGFR
├── 影像学评估
│ ├── 肾脏B超(首选)
│ ├── CT尿路造影(疑似梗阻时)
│ └── 肾动态显像(GFR测定)
├── 进阶检测
│ ├── 尿免疫固定电泳(排除多发性骨髓瘤肾病)
│ ├── 抗核抗体/ANCA(筛查自身免疫性疾病)
│ └── 肾活检(金标准)
└── 功能评估
├── 24小时尿电解质(评估肾小管功能)
└── 酸化功能试验(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筛查)
判断逻辑:
- 尿沉渣镜检:
- 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源性出血,需优先排查肾炎;白细胞管型+亚硝酸盐阳性提示感染性肾病。
- B超检查:
- 皮质回声增强伴体积缩小提示慢性肾病,需结合eGFR判断分期;发现占位性病变需行增强CT鉴别肿瘤。
- 肾活检指征:
- 当eGFR<30mL/min且病因未明,或肾病综合征(尿蛋白>3.5g/24h)时,建议行肾穿刺明确病理类型。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测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 |
---|---|---|
尿蛋白/肌酐比值 | <0.2 | ≥0.2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需排查糖尿病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
尿NAG酶 | <16U/g Cr | 升高提示近端肾小管损伤,常见于药物性肾损伤或重金属中毒 |
血清胱抑素C | 0.6-1.2mg/L | 较肌酐更早反映肾功能下降,>1.3mg/L提示eGFR<60mL/min |
尿渗透压 | 600-1200mOsm/kg H2O | <400mOsm/kg提示尿液浓缩功能障碍,见于慢性间质性肾炎 |
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 | 阴性 | 阳性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特异性>80%,指导免疫抑制治疗 |
处理建议:
- 发现尿红细胞畸形率>70%时,建议行肾活检明确是否IgA肾病。
- 尿β2-微球蛋白持续升高需排查范可尼综合征等遗传性肾小管疾病。
- 血清补体C3下降合并血尿时,优先考虑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四、诊断路径总结
- 初筛阶段:尿常规+血清肌酐检测,发现异常者进入病因排查。
- 鉴别诊断:通过影像学排除梗阻/肿瘤,自身抗体检测筛查继发性肾病。
- 确诊阶段:对不明原因肾功能异常或肾病范围蛋白尿,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 动态监测:每3-6个月复查eGFR及尿蛋白,评估疾病进展速度。
参考文献:
《KDIGO慢性肾脏病评估与管理指南》
《Brenner & Rector's The Kidney》(第11版)
中国《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与诊断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