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原发性内脏痛Chronic primary visceral pain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MG30.00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primary visceral pain、慢性原发性内脏痛、前列腺痛综合征、慢性原发性胸痛综合征、慢性非心源性胸痛、功能性胸痛、慢性原发性上腹痛综合征、EPS[上腹痛综合征]、慢性原发性膀胱疼痛综合征、膀胱疼痛综合征、PBS/IC[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PS/IC[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慢性间质性膀胱炎、原发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原发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男性慢性盆腔痛、女性慢性盆腔痛、慢性原发性腹痛综合征
缩写CPVP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盆腔器官
--腹部器官
--胸腔器官
关联情况
--社会心理因素存在
--无社会心理因素存在
严重度
--无痛
--严重疼痛
--中度疼痛
--轻度疼痛
其他严重度1
--无痛苦
--轻度痛苦
--重度痛苦
--中度痛苦
其他严重度2
--无疼痛相关干扰
--中度疼痛相关干扰
--重度疼痛相关干扰
--轻度疼痛相关干扰
发病时间模式
--间歇性
--持续性
--持续叠加发作

慢性原发性内脏痛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慢性原发性内脏痛(Chronic Primary Visceral Pain, CPVP)是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内源性疼痛,定位于胸、腹、盆腔脏器区域。疼痛特征与特定内脏器官的神经支配模式相符,伴随显著情感障碍或功能受损,且不能归因于其他结构性病变、代谢异常或明确的精神心理疾病。


病因学特征

  1. 多因素致病机制

    • 生物因素:包括外周和中枢敏化现象,前者指内脏传入神经对刺激反应阈值降低,后者表现为脊髓及大脑疼痛处理通路的可塑性改变。
    • 心理社会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与疼痛强度呈双向关联,不良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缺失可能延长病程。
  2. 具体病理生理机制

    • 神经内分泌交互作用:慢性应激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节律紊乱,糖皮质激素受体敏感性改变可能参与疼痛信号调控异常。
    • 免疫介导机制: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通过激活胶质细胞增强中枢敏化,与内脏痛觉过敏密切相关。
    • 微生物-肠-脑轴: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可能通过迷走神经传入或免疫途径调节内脏敏感性。

病理机制

  1. 痛觉传导异常

    • 外周敏化:内脏伤害感受器TRPV1等通道蛋白表达上调,导致组织酸化或轻微机械刺激即可引发动作电位。
    • 中枢敏化: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广动力范围反应增强,前扣带回皮质等脑区功能连接改变导致痛觉维度整合异常。
  2. 心理神经整合障碍

    • 默认模式网络与岛叶皮层的异常活动使疼痛与负性情绪产生耦合效应,认知行为模式(如疼痛灾难化)通过前额叶-边缘系统环路加剧症状。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定位模糊的深部疼痛:常伴随牵涉痛(如胆囊病变致右肩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绞痛或压迫感。
    • 多系统功能紊乱:约40-60%患者合并功能性胃肠症状(如肠易激综合征),部分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心悸、多汗)。
    • 动态波动性:疼痛强度受昼夜节律、饮食、应激事件等因素影响,夜间静息痛需警惕继发性病因。

参考文献:丁香园关于内脏痛的文章、《内脏痛》(百度百科)、正保医学教育网提供的内脏痛病因及相关疾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