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瘙痒症Drug-induced pruritus

更新时间:2025-06-18 11:12:31
编码EC90.2

关键词

索引词Drug-induced pruritus、药物性瘙痒症、抗疟疾药物引起的瘙痒症、阿片类引起的瘙痒、羟乙基淀粉引起的瘙痒症、其他特指药物引起的瘙痒症
缩写DIP、药痒
别名Drug-inducedpruritus

(EC90.2)药物性瘙痒症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核心症状

  1. 全身性或局部瘙痒
    • 高(70%-90%):无原发性皮损的瘙痒是核心表现,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夜间加重。
    • 阿片类药物相关瘙痒:鞘内或硬膜外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时,瘙痒发生率可达60%-80%(《中华医学杂志》)。

伴随症状

  1. 烧灼感或刺痛
    • 较少见(10%-20%):部分患者描述瘙痒伴随烧灼感,可能与神经末梢激活有关(《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 药物特异性症状
    • 羟乙基淀粉:瘙痒常伴随输液后急性发作(高发,80%-90%);
    • 抗疟药(如氯喹):用药后24-48小时内出现全身瘙痒(常见,60%-7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继发性皮损
    • 抓痕、表皮剥脱:因反复搔抓导致(高,70%-90%);
    • 苔藓样变或色素沉着:长期瘙痒后出现(低,10%-20%)。
  2. 无原发性皮疹
    • 特征性表现:无红斑、水疱等原发皮损(《临床皮肤病学》)。

非典型体征

  1. 伴随系统性反应
    • 胆汁淤积性瘙痒:黄疸或肝功能异常(较少见,5%-10%),见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脏病学杂志》)。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实验室检查
    • 血清IgE升高:提示免疫介导机制(阳性率约30%-50%);
    • 组胺释放试验:部分患者外周血中组胺水平升高(阳性率20%-30%)。
  2. 病理机制相关检测
    • 肥大细胞脱颗粒:皮肤活检可见(特异性高,但罕见常规检测)。

发生率与机制关联

  • 阿片类药物: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和中枢瘙痒通路(如延髓瘙痒中心)导致瘙痒(机制明确,发生率70%-90%);
  • 羟乙基淀粉:通过非免疫机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发生率80%-90%);
  • 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发生率10%-30%)。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关于阿片类药物鞘内应用的研究(2018);
  2.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药物性瘙痒病理机制综述(2020);
  3. 《临床皮肤病学》第5版,药物不良反应章节;
  4. 《肝脏病学杂志》药物性肝损伤与瘙痒相关性分析(2019)。

注:临床表现因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个体免疫状态差异显著。重症瘙痒需警惕药物性肝损伤或系统性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