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主要影响肺间质的呼吸系统疾病Unspecified Respiratory diseases principally affecting the lung interstitium

更新时间:2025-06-18 16:27:11
编码CB0Z

关键词

索引词Respiratory diseases principally affecting the lung interstitium、未特指的主要影响肺间质的呼吸系统疾病、间质性肺病NOS、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
缩写ILD、Interstitial-Lung-Disease、未特指间质性肺病
别名肺间质性疾病、肺间质病变、未特指肺间质病、未分类间质性肺病、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病、Unspecified-Interstitial-Pneumonia

未特指的主要影响肺间质的呼吸系统疾病(ICD-11编码:CB0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外科肺活检病理学证据
      • 病理显示肺泡壁炎症(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或纤维化(成纤维细胞灶、胶原沉积)。
      • 排除其他特异性病理类型(如寻常型间质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2. 必须条件

    • 排除已知病因
      • 无职业粉尘/有机抗原暴露史、药物毒性史、放射治疗史、结缔组织病或遗传性ILD证据。
    • 影像学特征
      • HRCT显示弥漫性磨玻璃影、网状影或蜂窝肺改变(至少累及双肺下叶)。
  3.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
      • 进行性呼吸困难(mMRC评分≥2级)。
      • 干咳持续>8周。
    • 肺功能异常
      • FVC(用力肺活量)<80%预计值 或 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60%预计值。
    • 听诊特征
      • 双肺基底部Velcro啰音(特异性>90%)。
  4. 诊断阈值

    • 确诊需满足:金标准病理学证据 + 排除已知病因。
    • 临床诊断需同时满足:必须条件 + 至少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 HRCT(必选)
    │ └─ X线胸片(初筛)
    ├─ 肺功能测试(必选)
    │ ├─ 肺活量(FVC)
    │ └─ 弥散功能(DLCO)
    └─ 血液检查
    ├─ 炎症标志物(CRP/ESR)
    └─ 自身抗体谱

    二级检查(鉴别诊断)
    ├─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 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
    └─ 外科肺活检(VATS)

    三级检查(病因筛查)
    ├─ 环境暴露评估问卷
    ├─ 遗传学检测(TERT/TERC突变)
    └─ 结缔组织病筛查(ANA/抗CCP抗体)

  2. 判断逻辑

    • HRCT
      • 磨玻璃影提示活动性炎症,蜂窝肺提示晚期纤维化。
      • 需与过敏性肺炎(上叶为主)和IPF(胸膜下分布)鉴别。
    • 肺功能
      • FVC下降>10%或DLCO下降>15%提示疾病进展。
    • BAL细胞分类
      • 淋巴细胞增多(>30%)提示慢性过敏性肺炎可能。
    • 病理活检
      • 成纤维细胞灶+蜂窝肺改变需优先考虑IPF,否则归为未特指ILD。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范围 异常意义
CRP <5 mg/L >20 mg/L提示活动性炎症或继发感染,需排查细菌性肺炎
ESR 男<15 mm/h,女<20 mm/h >50 mm/h需警惕结缔组织病或恶性肿瘤
DLCO >80%预计值 <60%预计值提示弥散功能严重受损,氧合障碍风险增加
ANA 阴性(滴度<1:40) 阳性(≥1:160)需排查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相关ILD
KL-6 <500 U/mL >1000 U/mL提示肺泡上皮损伤,特异性>80%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80-100 mmHg <60 mmHg(静息状态)需启动长期氧疗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初始评估:HRCT + 肺功能 + 基础血液检查。
  2. 病因排除
    • 环境问卷排除职业/药物暴露。
    • 自身抗体谱排除结缔组织病。
  3. 组织学确认:对无法明确病例行VATS肺活检。
  4. 动态监测:每3-6个月复查FVC/DLCO评估进展速度。

参考文献

  • 2022年ATS/ERS/JRS/ALAT《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指南》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间质性肺病诊治共识(2023版)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1;203(5):P15-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