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分娩后产后出血,未提及子宫破裂Postpartum haemorrhage following obstructed labour without mention of uterine rupture
编码JA43.5
关键词
索引词Postpartum haemorrhage following obstructed labour without mention of uterine rupture、梗阻性分娩后产后出血,未提及子宫破裂
缩写梗阻性分娩后产后出血、梗阻性产后出血
别名梗阻性分娩后出血、梗阻性产后大出血、梗阻性分娩后失血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具有病因
JB06 其他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分娩
JB06.3其他胎儿异常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6.Y其他特指的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6.Z未特指的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6.1双胎交锁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6.0肩难产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6.2胎儿过大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4 胎儿的胎位不正或先露异常引起的梗阻性分娩
JB04.0胎头旋转不全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4.5复合先露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4.1臀先露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4.Y其他胎儿的胎位不正或先露异常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4.Z未特指的胎儿的胎位不正或先露异常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4.3额先露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4.4肩先露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4.2面先露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5 母体骨盆异常引起的梗阻性分娩
JB05.3骨盆出口或中腔狭窄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5.1均小骨盆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5.5母体盆腔器官异常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5.4未特指的胎盆不称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5.Y其他母体骨盆异常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5.Z未特指的母体骨盆异常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5.0变形骨盆引起的梗阻性分娩JB05.2骨盆入口狭窄引起的梗阻性分娩梗阻性分娩后产后出血,未提及子宫破裂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梗阻性分娩后产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 following obstructed labour without mention of uterine rupture, 编码:JA43.5)是指在产程中因胎儿大小异常、胎位不正(如持续性枕后位、肩先露)或母体骨盆解剖异常导致的机械性梗阻性难产之后,发生的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500毫升(阴道分娩)或≥1000毫升(剖宫产),且未合并子宫破裂的病理状态。出血可发生于胎盘娩出期(第三产程)及产后早期(尤其前2小时),是梗阻性分娩的严重并发症。
病因学特征
-
机械性因素:
- 产道梗阻:包括绝对性骨盆狭窄、巨大儿、胎位异常(如横位、复合先露)等,导致胎儿无法通过产道,引发产程停滞。
- 软产道损伤:梗阻性分娩过程中,胎头长时间压迫或暴力助产操作可能导致宫颈裂伤、阴道壁深层撕裂或会阴Ⅲ/Ⅳ度裂伤,直接损伤血管引发出血。
-
子宫收缩乏力:
- 梗阻性分娩常伴随第二产程延长,子宫肌层因持续收缩而疲劳,导致胎盘剥离后子宫肌纤维无法有效收缩压迫血管。
- 为克服产道阻力而过度使用缩宫素,可能引发子宫收缩不协调或后续继发性宫缩乏力。
-
凝血功能异常:
- 严重或未及时处理的梗阻性分娩可能因组织缺血缺氧、羊水栓塞等诱发消耗性凝血病(如DIC),但此类情况多合并其他高危因素。
病理机制
-
解剖损伤与血管暴露:
- 产道梗阻时,胎先露部长时间压迫产道局部组织,造成缺血性坏死和血管内皮损伤,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后难以闭合。
-
子宫肌层功能异常:
- 子宫平滑肌因过度拉伸或水肿导致收缩力下降,无法通过“生理性结扎”机制关闭胎盘附着部位的螺旋动脉。
-
继发性血流动力学紊乱:
- 大量失血后,机体代偿性血管收缩可能进一步减少子宫血供,形成“出血-宫缩乏力-再出血”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
-
显性出血:
- 胎儿娩出后立即或短期内出现持续性鲜红色血液自阴道涌出,可能混有血块,出血量与生命体征变化相关。
-
体征与并发症:
- 早期表现为子宫底升高、轮廓模糊、质地柔软,按摩子宫后短暂出血减少但反复加重。
- 失血性休克征象:进行性心率增快(>120次/分)、脉压差缩小(<25mmHg)、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等。
- 合并产道损伤时,阴道检查可见明确裂伤及活动性出血点。
此部分内容参考自多个权威医学文献及指南,具体出处因篇幅限制未列出所有来源链接,但均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编写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