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Obstetric haemorrhage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46
子码范围JA40 - JA4Z

关键词

索引词Obstetric haemorrhage
同义词obstetric haemorrhage NOS、obstetric haemorrhage NO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缩写OH、APH、PPH
别名生产出血、产程出血、孕产期失血、产科大出血、产后大出血、产前出血、产褥期出血

产科出血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产科出血是指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异常出血现象,主要分为产前出血(如妊娠中晚期出血)、产时出血以及产后出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 产前出血:妊娠20周后至胎儿娩出前发生的阴道流血。
  • 产时出血:分娩过程中的出血。
  •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毫升(阴道分娩)或1000毫升(剖宫产)。

产科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出血量和速度直接影响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导致低血容量休克甚至死亡。


二、医学定义

从病理生理角度,产科出血的机制包括子宫收缩力异常、胎盘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 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70%~80%,因肌纤维收缩不足无法有效闭合血管。
  • 胎盘问题: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植入等可导致大量出血。
  • 生殖道撕裂伤:分娩过程中宫颈、阴道或会阴的机械性损伤。
  • 凝血障碍:严重但相对少见的并发症,见于遗传性凝血疾病或继发于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

  1. 子宫收缩无力

    • 多胎妊娠、巨大儿、宫缩抑制剂使用等削弱子宫收缩力。
    • 产程延长或急产导致子宫肌纤维疲劳。
  2. 胎盘相关问题

    • 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覆盖宫颈内口。
    • 胎盘早剥:胎儿娩出前胎盘部分或全部剥离。
    • 胎盘植入:胎盘异常侵入子宫肌层。
    • 胎盘滞留:胎盘未及时排出(产后30分钟以上)。
  3. 软产道损伤

    • 器械助产(如产钳)或手术操作不当导致损伤。
    • 会阴侧切术缝合不彻底或血管回缩不良。
  4. 凝血功能障碍

    • 妊娠合并血液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产科并发症(如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诱发DIC。

四、病因:高危因素与预防措施

  1. 高危人群

    • 多产次、高龄(≥35岁)、既往子宫手术史(如剖宫产)。
    • 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或羊水过多。
  2. 预防策略

    • 规范产前检查,识别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高危因素。
    • 控制产程进展,避免宫缩过强或滞产。
    • 产后立即监测出血量,及时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
    • 针对凝血功能障碍者提前备血或补充凝血因子。

依据来源:WHO关于产科出血的指南、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权威医学教材及专业网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