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Unspecified Cerebral ischaemic stroke due to embolic occlusion
编码8B11.2Z
关键词
索引词Cerebral ischaemic stroke due to embolic occlusion、未特指的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栓塞性脑梗死、栓塞性卒中NOS、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不明来源栓塞所致脑缺血卒中
缩写ESIC、IS
别名脑梗、栓塞性脑卒中、栓塞性中风、脑血管栓塞
未特指的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8B11.2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MRI-DWI序列显示急性脑梗死高信号(发病<24小时检出率>95%)
- MRA/CTA证实脑血管闭塞(栓子特征:截断状、无近端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 影像学证据: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急性神经功能缺损:
- 突发性局灶性症状(面部/肢体无力、失语、视野缺损)
- NIHSS评分≥2分
- 栓子来源排除:
- 无心源性栓塞证据(动态心电图/经食道超声阴性)
- 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证据(颈动脉超声/高分辨MRI阴性)
- 急性神经功能缺损:
-
支持条件(加强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特征:
- 症状突发且达峰时间<5分钟(发生率>85%)
- 多流域梗死灶(影像学显示≥2个非相邻血管区)
- 实验室支持指标:
- D-二聚体>0.5 mg/L(敏感性78%)
- 凝血功能正常(PT/APTT在参考范围内)
- 临床表现特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影像学检查] A --> C[血管评估] A --> D[心脏评估] A --> E[实验室筛查]
B --> B1[脑部CT] B --> B2[MRI+DWI] B --> B3[灌注成像]
C --> C1[颈部血管超声] C --> C2[经颅多普勒] C --> C3[CTA/MRA]
D --> D1[24小时动态心电图] D --> D2[经食道超声] D --> D3[心脏MRI]
E --> E1[D-二聚体] E --> E2[凝血功能] E --> E3[抗磷脂抗体]
判断逻辑:
-
影像学检查
- MRI-DWI:金标准,急性梗死区高信号(特异性>95%)
- CT:排除出血(发病3小时内敏感性约45%)
- 多流域梗死灶→支持栓塞机制
-
血管评估
- MRA/CTA:发现血管截断征(阳性预测值92%)
- 无近端狭窄→支持栓塞而非动脉粥样硬化
-
心脏评估
- 经食道超声:排除左心耳血栓(敏感性98%)
- 动态心电图:捕捉阵发性房颤(检出率提高40%)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及处理建议 |
---|---|---|
D-二聚体 | <0.5 mg/L | >0.5 mg/L提示血栓形成风险,需排查深静脉血栓;>5 mg/L警惕多发性栓塞 |
纤维蛋白原 | 2-4 g/L | >4.5 g/L增加血液黏度,建议抗凝治疗;<1.5 g/L需排除消耗性凝血病 |
抗心磷脂抗体 | 阴性 | 阳性提示抗磷脂综合征,需长期抗凝(目标INR 2-3) |
同型半胱氨酸 | <15 μmol/L | >15 μmol/L增加卒中复发风险,需补充叶酸/B12 |
脂蛋白(a) | <300 mg/L | >300 mg/L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需强化降脂(LDL-C目标<1.8 mmol/L)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急性期:
- 完成脑CT/MRI+DWI确认梗死
- NIHSS评分量化神经缺损
- 病因筛查:
- 72小时内完成心脏评估(动态心电图+超声)
- 血管影像排除动脉粥样硬化
- 实验室预警:
- D-二聚体+抗磷脂抗体筛查高凝状态
- 同型半胱氨酸评估代谢风险
- 确诊条件:
- 符合金标准影像学表现
- 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强化诊断
参考文献: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3版)》
- AHA/AS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24)》
- 《中华神经科杂志》栓塞性卒中诊断专家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