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肌张力障碍Secondary dystonia
编码8A02.1
子码范围8A02.10 - 8A02.1Z
关键词
索引词Secondary dystonia
缩写SD、继发性DT
别名继发性肌张力异常、继发性肌张力失调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史与临床表现:存在明确的外部因素或病理条件作为诱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代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遗传性疾病或感染等。
- 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姿势:持续或间歇性的肌肉过度收缩,导致异常姿势和运动。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症状:
- 头部不自主运动(颈部扭转、侧弯等)。
- 肢体不自主运动(四肢、躯干、手部和面部的持续或间歇性肌肉过度收缩)。
- 异常姿势(由于长期肌张力障碍导致的异常姿势和步态)。
- 非典型症状:
- 疼痛(肌肉紧张引起的疼痛)。
- 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受限)。
- 全身伴随症状(头痛、疲劳感)。
- 典型症状: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病史与临床表现,并且至少具备一项典型症状或两项非典型症状,可以确诊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头MRI或CT:
- 异常意义:排除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肿瘤、感染等。大多数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需要进行头部MRI或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结构性损伤或其他病变。
- 判断逻辑: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病变,应进一步评估其对基底节功能的影响。
- 头MRI或CT:
-
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EMG):
- 异常意义:显示肌肉的异常放电模式,有助于诊断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 判断逻辑:肌电图可以提供肌肉活动的详细信息,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
- 肌电图(EMG):
-
代谢及电解质检查:
- 血钙、钾水平:
- 异常意义:排除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钙血症、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
- 判断逻辑:电解质失衡可能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电信号传递,进而引起肌张力障碍。通过纠正电解质紊乱,可以部分缓解症状。
- 血钙、钾水平:
-
药物筛查:
- 药物副作用筛查:
- 异常意义: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肌张力障碍的药物。
- 判断逻辑:停用或调整可疑药物后,观察症状是否改善,有助于确认药物副作用的诊断。
- 药物副作用筛查:
-
基因检测:
- 遗传性疾病筛查:
- 异常意义:对于怀疑有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亨廷顿舞蹈病等,进行相关基因检测。
- 判断逻辑: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可以支持特定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从而解释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 遗传性疾病筛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影像学检查:
- 头MRI或CT:直接显示颅内病变,如出血、梗死、肿瘤或感染等,有助于确定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
- 异常意义:发现颅内病变可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提供直接证据。
-
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EMG):显示肌肉的异常放电模式,支持肌张力障碍的诊断。
- 异常意义:异常放电模式是肌张力障碍的重要特征之一。
-
代谢及电解质检查:
- 血钙、钾水平:排除电解质紊乱。
- 异常意义:电解质失衡可能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电信号传递,进而引起肌张力障碍。
-
药物筛查:
- 药物副作用筛查:识别可能导致肌张力障碍的药物。
- 异常意义:停用或调整药物后,症状改善可以支持药物副作用的诊断。
-
基因检测:
- 遗传性疾病筛查:识别特定的遗传性疾病。
- 异常意义: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可以支持特定遗传性疾病的诊断,解释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明确的外部因素或病理条件作为诱因,结合典型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姿势。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排除颅内病变)、电生理检查(肌电图)、代谢及电解质检查(排除电解质紊乱)和药物筛查(识别药物副作用)为主。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基因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如肌电图、影像学)。
权威依据:《Fields Virology》、流行病学监测数据、相关医学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