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肌张力障碍Drug-induced dystonia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8A02.10

关键词

索引词Drug-induced dystonia、药物性肌张力障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药物性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引起的肌张力障碍、急性肌张力障碍性反应、迟发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
同义词neuroleptic-induced dyskinesia、medicament-induced dystonia、neuroleptic induced tardive dyskinesia
缩写DID、MID
别名药源性肌张力障碍、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肌张力障碍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骨骼肌肉疼痛
关联情况
 通过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0通过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2通过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4通过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9通过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7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8通过暴露于其他未特指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的故意自害
PC96通过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1通过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5通过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3通过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L13 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0物质过量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2在正确用药或剂量范围内与药物有关的损伤或伤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9具有交互作用的药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51用药频率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
PL13.Y其他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Z未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3药品不正确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50用药途径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
PL13.5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
PL13.5Y其他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
PL13.5Z未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
PL13.52用药时间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
PL13.A不适当地停止或中止用药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53用药疗程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
PL13.6已知为变应原[过敏原]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1剂量不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7已知为病人禁忌使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8过期或变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意外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B27意外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
PB22意外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
PB24意外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
PB20意外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
PB23意外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
PB26意外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
PB25意外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
PB29意外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B21意外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
PB28意外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物质
PL00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
PL0Z在治疗中使用与损伤或损害有关的物质,未特指的
PL01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
PL01.Y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其他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
PL01.Z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
PL01.1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膳食补充剂、维生素或矿物质
PL01.0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草药制剂或药方
PL01.2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不可归类在他处的补充或传统药物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H43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
PH42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
PH49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H40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阿片类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
PH44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
PH41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
PH47.0暴露于混合抗癫痫药或其有害效应,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意图不确定的
PH47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
PH47.Z未确定意图:有害物质的有害效应和暴露于该物质下: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未特指的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药
PH45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
PH46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
PH48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药物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药物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由于特定药物的副作用或过量使用导致的肌张力障碍。该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对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的敏感性较高,但成人使用相关药物时亦可发生。药物性肌张力障碍属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其特征为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姿势异常或重复运动,通常累及头颈部、躯干或四肢。


病因学特征

  1. 药物因素

    • 抗精神病药物: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丁酰苯类)是主要诱因。其对基底节多巴胺通路的干扰可引发急性或迟发性症状。
    • 其他药物:包括部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多巴胺能药物(如左旋多巴剂量波动时)及抗惊厥药等,可能通过不同机制诱发症状。
  2. 病理生理机制

    • 多巴胺-乙酰胆碱失衡:D2受体阻断导致基底节区多巴胺能抑制减弱,胆碱能活性相对亢进,引发运动控制失调。
    • 神经适应性改变:长期药物暴露可能引起受体敏感性改变及突触重塑,而非结构性脑损伤,这解释了部分病例停药后症状持续的现象。
  3. 时间相关性分类

    • 急性肌张力障碍:多发生于初始用药24-72小时内,表现为突发性眼动危象、颈强直或躯干扭转。
    • 迟发性运动障碍:持续用药数月以上后出现,以口-舌-颊三联征或四肢舞蹈样动作为特征,可能不可逆。

病理机制

  1. 神经传导通路紊乱

    • D2受体阻断导致间接通路过度激活,直接通路抑制,破坏丘脑-皮质反馈环路,产生异常运动输出。
    • 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功能异常可能协同加重症状。
  2. 分子水平改变

    • 长期用药可引起D2受体超敏化及转录因子ΔFosB累积,导致纹状体中型多棘神经元功能持续异常。
    • 氧化应激可能参与神经元功能障碍,但尚未证实存在典型退行性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局灶性或节段性分布:约60%病例累及颅颈区(如眼睑痉挛、颈后倾),30%影响躯干/肢体。
    • 运动模式:持续性肌肉收缩导致固定姿势(如角弓反张)或节律性扭动(如手足徐动)。
    • 药效相关性:急性症状多在增加剂量或换药时突发;迟发症状具有潜伏期且可能进行性加重。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京东健康百科、好大夫在线、巢内网、即时问医生、39健康网。

(注:根据ICD-11框架,本内容未涉及疾病编码修正,仅优化医学表述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