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Pure motor lacunar syndrome
编码8B26.50
关键词
索引词Pure motor lacunar syndrome、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纯运动性卒中
同义词pure motor stroke
缩写PMLS
别名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症、单纯运动性小卒中、纯运动性脑梗死、纯运动性脑血管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9738 脑
XA1XM1侧脑室脉络丛XA0B59枕极XA9CM4脑桥XA1H64第三脑室XA5KN2橄榄XA73A8大脑幕上区域XA8W72豆状核XA97T4颞叶XA1B86第四脑室脉络丛XA1GA1脑幕下区域XA83T2中脑导水管XA17J6髓质XA45Y8侧脑室XA1AA8大脑脚XA34M4网状结构XA00D6屏状核XA7J78钩回XA8GR3大脑半球XA6J38室管膜XA9KX2脉络丛XA4T82基底神经节XA4F88大脑皮层XA89Y2枕叶XA26E8脑室XA5CF8视皮质XA8E64小脑蚓部XA70Y8下蚓部XA5TX3视交叉XA64R0大脑皮质XA3RD9额极XA5TY2布罗德曼野XA5694上蚓部XA63Y1视束XA80J3苍白球XA1M33大脑XA8AT9脑干XA5N14脑叶XA08F7颅内部位,不可归类在他处者XA84G1岛盖XA92Y6顶叶XA64F9纹状体XA7BD1海马XA8733边缘系统XA1ZN9大脑白质XA5JN6内囊XA2NT0额叶XA1XY9杏仁体XA0Z39嗅脑XA7L93丘脑XA5097锥体XA8KA5豆状核壳XA0XP7脑岛XA5KS6中脑XA1804第四脑室XA7E38小脑扁桃体XA7TX5尾状核XA53A3第三脑室脉络丛XA4SL2小脑半球XA1CW2小脑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Pure Motor Lacunar Syndrome, PMLS)是腔隙综合征的一种常见类型,由颅内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导致的缺血性微小梗死引起。该综合征主要累及大脑深部结构,如内囊、脑桥基底部或放射冠等区域,病灶直径一般小于1.5厘米。患者表现为对侧面部和上下肢相同程度的轻偏瘫,而无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及皮质功能缺损(如失语)。若病灶位于脑桥,通常不伴随眩晕、耳鸣、复视或小脑性共济失调。
病因学特征
-
血管危险因素: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导致小动脉脂质透明变性及纤维样坏死,是主要致病因素。
- 糖尿病:慢性高血糖引起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重小动脉硬化。
- 吸烟与饮酒:加速小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硬化进程。
- 脂代谢异常:部分研究提示其可能通过促进小动脉粥样硬化参与发病。
-
解剖基础:
- 深穿支动脉为终末动脉,侧支循环极少,管径细小(通常<500μm),易因血管壁病变发生闭塞。
- 闭塞后导致供血区神经组织缺血坏死,但因病灶局限,仅累及运动传导通路。
病理机制
-
局部缺血性损伤:
- 深穿支小动脉闭塞引发局部缺血,主要损伤皮质脊髓束及脑神经运动纤维。
- 病灶虽小,但因累及运动传导束密集区域,故产生显著运动功能障碍。
-
神经功能障碍:
- 内囊后肢受累导致对侧均等性偏瘫(面部、上肢、下肢肌力减退程度相近)。
- 脑桥基底部病灶影响皮质脊髓束及同侧面神经纤维时,可表现为同侧周围性面瘫伴对侧肢体偏瘫。
- 因病灶避感觉传导束及脑干网状结构,故不伴感觉异常或意识障碍。
参考文献:《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等专业期刊相关文章;权威医学数据库如PubMed收录的研究报告。
请注意,提供的信息基于现有可靠来源整理而成,并遵循了避免直接引用特定网络平台内容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