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aemic stroke in association with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编码8B11.43
关键词
索引词Cerebral ischaemic stroke in association with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
缩写SAH相关缺血性脑卒中、SAH相关脑梗死
别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发的脑梗死、SAH继发性缺血性脑卒中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13S2 脑动脉
XA7C50大脑后动脉XA1VB0大脑前动脉XA4WT4前外侧中央动脉XA2K99基底动脉XA3185基底动脉脑桥支XA2JH8大脑中动脉临床表现
8B26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
8B26.50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8B26.Y其他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Z未特指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8B26.5腔隙综合征8B26.5Y其他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Z未特指的腔隙综合征8B26.51单纯感觉性腔隙综合征8B26.4大脑后动脉综合征8B26.1小脑卒中综合征8B26.2大脑中动脉综合征8B26.0脑干卒中综合征8B26.3大脑前动脉综合征 麻痹症状
MB53.2痉挛性偏瘫MB51双上肢瘫痪MB51.Z未特指的双上肢瘫痪MB56截瘫MB55.0下肢弛缓性单瘫MB57.3骶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4上肢单瘫MB54.Z未特指的上肢单瘫MB53.1松弛性偏瘫MB55.1下肢痉挛性单瘫MB50.1痉挛性四肢瘫痪MB53偏瘫MB53.Z未特指的偏瘫MB54.0上肢弛缓性单瘫MB57.2腰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Y其他特指的麻痹症状MB5Z未特指的麻痹症状MB54.1上肢痉挛性单瘫MB57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Y其他特指的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Z未特指的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1.1双上肢痉挛性瘫痪MB57.0颈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7.1胸段脊髓损伤功能平面MB51.0双上肢弛缓性瘫痪MB55下肢单瘫MB55.Z未特指的下肢单瘫MB50四肢瘫痪MB50.Z未特指的四肢瘫痪MB50.0弛缓性四肢瘫痪MB53.0交替性偏瘫MB52双下肢瘫痪具有病因
8B01 蛛网膜下腔出血
8B01.2未知动脉瘤或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1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B01.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继发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由脑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机制引发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这种继发性脑卒中多发生于出血后4-14天(血管痉挛高峰期),其特征是迟发性神经功能恶化,与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的细胞代谢障碍密切相关。
病因学特征
-
脑血管痉挛:
- 蛛网膜下腔积血分解产生的氧合血红蛋白等物质,可刺激脑底大动脉及其分支引发持续性血管收缩。这是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的核心机制。
- 血管痉挛严重程度与Fisher分级呈正相关,约30%-70%病例可能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脑灌注不足。
-
微循环障碍:
- 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微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周围水肿压迫微小血管。这种微循环障碍可独立于大血管痉挛存在,并与皮质扩散性去极化(cortical spreading depolarization)相关。
- 微栓塞多来源于血管损伤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在SAH急性期即可启动缺血进程。
-
血流动力学紊乱:
- 治疗性降压过度或心功能障碍引起的相对低血压状态,在脑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时易诱发分水岭区梗死。
- 血容量不足(常因医源性限制入量或尿钠消耗)可协同加重低灌注损伤。
-
其他机制:
- 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灌注压下降
- 血管活性物质失衡导致的远端小动脉持续性收缩
- 血脑屏障破坏引发的血管源性水肿压迫微血管
病理机制
-
血管痉挛级联反应:
- 血红蛋白降解产物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通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持续收缩。内皮素-1/一氧化氮失衡进一步加剧血管张力异常。
- 血管造影可见动脉节段性狭窄,但约30%临床确诊的DCI患者并无显著大血管痉挛,提示微循环障碍的独立作用。
-
缺血损伤的双重模式:
- 早期缺血(24-72小时):主要因急性颅内压升高和脑灌注压不足
- 迟发性缺血(4-14天):以血管痉挛和微血栓形成为特征
- 影像学可表现为局灶性皮层梗死或深部白质缺血灶
临床表现
-
时序特征:
- 原发性SAH症状:突发雷击样头痛(97%)、颈强直(83%)、短暂意识丧失(53%)
- 继发缺血症状:出血后3-21天出现新发局灶性神经缺损(如偏瘫、失语)或意识水平恶化
-
典型神经体征:
- 前循环受累:偏侧肌力减退、失语、视野缺损
- 后循环受累: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
- 全脑低灌注:执行功能下降、觉醒度波动
参考文献:《Stroke》《Neurocritical Care》《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等脑血管病权威文献。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当前可获得的信息整理而成,对于最新研究成果或临床指南的具体更新,请查阅最新的专业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