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侵袭性多行性小叶性癌Invasive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of breast
编码2C61.2
关键词
索引词Invasive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of breast、乳腺侵袭性多行性小叶性癌
缩写IMLC
别名乳腺多形性小叶癌、乳腺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多形性乳腺小叶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12C1 乳房
XA0VX8乳房下内象限XA0T50乳房下曲XA85A1输乳管XA3PG5乳房腋尾部XA1NS5乳房上半侧XA2JK3乳晕XA0US1乳房中央部分XA5MC5乳头XA3UY3乳房下半侧XA3LS6乳房上内象限XA2Q54乳房上外象限XA3JH6乳房内半侧XA94U2乳房下外象限XA9CM2乳房外半侧临床表现
XA9CM2慢性癌痛严重度
XA9CM2III期XA9CM2I期XA9CM2IV期XA9CM2II期其他严重度1
XA9CM2II级XA9CM2I级XA9CM2III级XA9CM2未定等级XA9CM2IV级其他严重度2
XA9CM2C 区域性疾病XA9CM2A 缓解/病愈XA9CM2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XS67局部晚期乳腺侵袭性多行性小叶性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乳腺侵袭性多行性小叶性癌(Invasive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 of breast)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归类于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的一种亚型。其特征在于存在具有大而非典型核的肿瘤细胞,这与典型的浸润性小叶癌有所不同。这种类型的癌症通常在病理学检查中被识别,因为它的组织学特点和细胞形态与传统的浸润性小叶癌有显著差异。
病因学特征
-
分子遗传学基础:
- 乳腺侵袭性多行性小叶性癌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特别是E-cadherin基因的失活突变。E-cadherin是一种粘附分子,在维持细胞间正常连接中起关键作用。当该基因发生突变或失活时,细胞间的黏附力减弱,导致细胞更容易扩散和侵袭。
-
激素因素:
- 与其他乳腺癌类型相似,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状态在乳腺侵袭性多行性小叶性癌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类癌症通常表现为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明它们对激素刺激敏感。
- 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环境中被认为是促进乳腺癌发展的风险因素之一。
-
环境及其他因素:
- 虽然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研究指出生活方式因素如肥胖、饮酒、晚育或未生育可能增加患此类癌症的风险。此外,家族史和个人乳腺疾病史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 虽然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研究指出生活方式因素如肥胖、饮酒、晚育或未生育可能增加患此类癌症的风险。此外,家族史和个人乳腺疾病史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病理机制
-
组织学特征:
- 乳腺侵袭性多行性小叶性癌的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呈现异形性和多形性,细胞核较大且形状不规则,核分裂象增多。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显微镜下易于区分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
- 此类肿瘤往往以单个文件形式线性排列,沿乳腺导管周围生长,而不是形成实性的肿块,这反映了其独特的生长模式。
-
生物学行为:
- 相对于经典的浸润性小叶癌而言,多行性变异倾向于更具侵袭性,并且更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然而,具体的预后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评估。
- 相对于经典的浸润性小叶癌而言,多行性变异倾向于更具侵袭性,并且更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然而,具体的预后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评估。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乳腺侵袭性多行性小叶性癌的症状与其他乳腺癌相似,包括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皮肤凹陷或乳头内陷等。由于其较为隐匿的生长方式,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 患者可能会经历乳房不适感或者触摸到质地较硬但边缘不清楚的肿物。部分病例直到晚期才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定期进行乳腺筛查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 女性乳腺癌类型之:侵袭性小叶癌(ILC)。健康界。
- 关于侵袭性小叶癌如何诊断?雪论网。
- 乳腺小叶癌是什么病?民福康。
- 浸润性乳腺癌。搜狗百科。
- 乳腺小叶癌-春雨医生。
- 乳腺癌的病因/诊断/治疗-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正保医学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