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乳腺癌,未指明类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breast, unidentifiable type
编码2C61.4
关键词
索引词Invasive carcinoma of breast, unidentifiable type、侵袭性乳腺癌,未指明类型
缩写IBC、Invasive-Breast-Cancer
别名乳腺癌、乳癌、乳房癌、乳腺恶性肿瘤、乳房恶性肿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12C1 乳房
XA0VX8乳房下内象限XA0T50乳房下曲XA85A1输乳管XA3PG5乳房腋尾部XA1NS5乳房上半侧XA2JK3乳晕XA0US1乳房中央部分XA5MC5乳头XA3UY3乳房下半侧XA3LS6乳房上内象限XA2Q54乳房上外象限XA3JH6乳房内半侧XA94U2乳房下外象限XA9CM2乳房外半侧临床表现
XA9CM2慢性癌痛严重度
XA9CM2III期XA9CM2I期XA9CM2IV期XA9CM2II期其他严重度1
XA9CM2II级XA9CM2I级XA9CM2III级XA9CM2未定等级XA9CM2IV级其他严重度2
XA9CM2C 区域性疾病XA9CM2A 缓解/病愈XA9CM2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XS67局部晚期侵袭性乳腺癌,未指明类型(2C61.4)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特征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侵袭性乳腺癌,未指明类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breast, unidentifiable type),指具有明确间质浸润特征但经标准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法归类为特定组织学亚型(如导管癌、小叶癌等)的乳腺恶性肿瘤。这类肿瘤已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的基底膜,其生物学行为符合侵袭性癌特征。
病因学特征
- 该类型的乳腺癌发病涉及多因素作用,包括遗传易感性、内分泌因素及环境暴露等。
- BRCA1/BRCA2基因胚系突变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其他相关基因如PALB2、TP53等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 长期雌激素暴露(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是明确的危险因素。
病理机制
-
组织学表现:
- 肿瘤细胞显示明确的恶性特征(核异型性显著、核分裂活跃),但缺乏足够的形态学特征以确定具体亚型。
- 细胞排列方式不符合已知特殊类型癌的诊断标准,腺体结构紊乱或缺失。
- 常伴有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反应。
-
侵袭模式:
- 通过直接浸润突破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 淋巴管侵袭常见,早期即可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 晚期可通过血行转移至肺、骨、肝等远处器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乳房肿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的无痛性结节(>90%病例)
- 皮肤改变:进展期可见酒窝征、橘皮样变、卫星结节或溃疡形成
- 乳头改变:乳头回缩或偏位(中央区肿瘤)
- 淋巴结肿大:同侧腋窝可触及质硬、融合的肿大淋巴结
-
影像学特征:
- 乳腺X线摄影显示高密度肿块伴毛刺状边缘
- 超声检查可见低回声肿块,纵横比>1,后方声影衰减
- 增强MRI呈现不均匀强化伴快进快出型时间-信号曲线
诊断依据
- 组织病理学诊断: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标本证实间质浸润,排除所有特殊类型癌诊断标准
- 必需免疫组化检测:至少包括ER、PR、HER2、Ki-67等基础标志物,用于指导治疗而非亚型分类
- 分期检查:需结合乳腺影像学、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全身评估确定疾病范围
注:本定义严格遵循ICD-11分类原则,该类型仅用于经过充分病理评估仍无法确定具体亚型的侵袭性乳腺癌,临床处理需参照浸润性癌治疗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