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乳腺原位癌Other specified Carcinoma in situ of breast
编码2E65.Y
关键词
索引词Carcinoma in situ of breast、其他特指的乳腺原位癌、乳腺小叶原位腺癌、小叶原位腺癌,未特指部位、乳腺囊内乳头状癌、未特指部位的导管内腺癌、未特指部位非浸润性导管内腺癌、乳腺非浸润性导管内腺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腺癌、乳腺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腺癌、未特指部位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腺癌、未特指部位导管内乳头状腺癌、乳腺乳头状原位癌、包膜状乳头状乳腺癌、乳房实性乳头状原位癌
缩写DCIS、非浸润性乳腺癌、导管内原位癌
别名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乳腺非侵袭性癌、乳腺非浸润性癌
其他特指的乳腺原位癌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证实为特定亚型的非浸润性癌(如包裹性乳头状癌、特殊分化型导管内癌)。
- 癌细胞严格局限于导管/小叶内,基底膜完整(HE染色及IV型胶原免疫组化确认)。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影像学特征:
- 乳腺X线显示簇状微小钙化灶(直径≤0.5mm,成簇数量≥5个/cm²)或局限性高密度影(BI-RADS 4类以上)。
- MRI增强扫描显示局灶性非肿块样强化(早期快速强化,延迟期廓清)。
- 临床表现:
- 无症状(90%以上)或触及可移动圆形肿块(包裹性乳头状癌特征)。
- 影像学特征:
-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组织病理学确诊条件。
- 影像学特征需达到BI-RADS 4类及以上标准。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乳腺X线摄影(首筛)
│ ├─发现微钙化/高密度影→穿刺活检
│ └─阴性但临床高危→MRI补充检查
├─超声检查(肿块评估)
│ ├─发现囊实性结节→超声引导穿刺
│ └─阴性→结合X线/MRI
└─乳腺MRI(高风险人群)
├─非肿块样强化→靶向活检
└─阴性→年度随访 -
判断逻辑:
- X线微钙化:簇状分布提示DCIS可能,需活检明确是否伴特殊亚型。
- 超声囊实性结节:边界清晰伴内部血流信号提示包裹性乳头状癌。
- MRI强化特征:段样分布的非肿块强化需优先排除多灶性病变。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ER/PR检测:
- 阳性(≥1%细胞染色):提示内分泌治疗敏感,需进行他莫昔芬或AI类药物辅助治疗。
- 阴性:需评估HER2状态决定靶向治疗适用性。
-
HER2检测:
- 过表达(IHC 3+或FISH阳性):占病例10%-15%,可能提示更高进展风险,需考虑曲妥珠单抗治疗。
- 阴性:常规随访监测即可。
-
Ki-67指数:
- ≥20%:提示细胞高增殖活性,建议缩短随访间隔至3-6个月。
-
分子分型检测:
- Luminal A型(ER+/PR+/HER2-/Ki-67低):预后最佳,10年复发率<5%。
- Luminal B型(ER+/PR低/HER2±):需强化内分泌治疗。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病理学确认,需结合免疫组化明确基底膜完整性。
- 影像学检查需采用"X线初筛→超声/MRI补充→引导穿刺"的阶梯式策略。
- 分子标志物检测(ER/PR/HER2)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石。
参考文献: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
- NCCN Breast Cancer in Situ Guidelines (Version 3.2023)
-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5th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