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小叶性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of breast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2E65.0

关键词

索引词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of breast、乳腺小叶性原位癌、未特指部位非浸润性小叶癌 [possible translation]、乳腺非浸润性小叶癌 [possible translation]、未特指部位小叶原位癌 [possible translation]、乳腺非浸润性小叶癌、未特指部位小叶原位癌、未特指部位非浸润性小叶癌、左乳小叶性原位癌、右乳小叶性原位癌
同义词noninfiltrating lobular carcinoma unspecified site、noninfiltrating lobular carcinoma of breast、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unspecified site
缩写LCIS
别名乳腺小叶原位癌、乳腺小叶癌、乳腺小叶内癌、乳腺小叶非浸润性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
发生部位
XA12C1 乳房
XA0VX8乳房下内象限
XA0T50乳房下曲
XA85A1输乳管
XA3PG5乳房腋尾部
XA1NS5乳房上半侧
XA2JK3乳晕
XA0US1乳房中央部分
XA5MC5乳头
XA3UY3乳房下半侧
XA3LS6乳房上内象限
XA2Q54乳房上外象限
XA3JH6乳房内半侧
XA94U2乳房下外象限
XA9CM2乳房外半侧
临床表现
XA9CM2慢性癌痛

乳腺小叶性原位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乳腺小叶性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是一种非浸润性乳腺上皮病变,其特征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内异常增生的肿瘤细胞填充并扩张腺泡结构。这些细胞局限于基底膜内,未突破至周围间质或血管。LCIS通常无临床症状,缺乏可触及的肿块、皮肤改变(如橘皮样变)或乳头溢液等典型乳腺癌体征。好发于40-50岁女性,具有多中心性和双侧乳腺受累倾向,被归类为乳腺癌风险标志物而非直接癌前病变。


病因学特征

  1. 基因突变机制

    • LCIS的核心分子机制与CDH1基因(编码E-cadherin蛋白)的失活突变相关,导致细胞黏附功能丧失。
    • BRCA1/2基因突变主要与浸润性乳腺癌风险相关,并非LCIS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携带者可能同时存在LCIS病变。
  2. 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 长期雌激素暴露(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未哺乳)可能增加风险,但外源性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关联性尚未完全明确。
    • 家族史:一级亲属乳腺癌史可能提示遗传易感性,但LCIS的遗传模式不如浸润性乳腺癌明确。
  3. 生理与病理诱因

    • 生理因素:LCIS诊断高峰期为围绝经期(40-55岁),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相关,但亦可发生于绝经后女性。
    • 病理意义:LCIS本身不具侵袭性,但提示双侧乳腺未来发展为浸润性癌(小叶癌或导管癌)的风险增加8-10倍。

病理机制

  1. 细胞形态学改变

    • 肿瘤细胞呈小而一致的圆形或多边形,胞浆稀疏,核分裂象罕见。腺泡因细胞堆积而显著膨大,但小叶结构保留。
    • 特征性表现为细胞间黏附缺失,形成“松散排列”或“列兵样”单层结构。
  2. 分子生物学特征

    • E-cadherin表达缺失是LCIS的标志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阴性),与浸润性小叶癌的分子特征高度一致。
    • 其他分子改变可能涉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但无特异性基因驱动突变。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无症状者占90%以上,偶因其他乳腺病变活检时发现。
    • 影像学表现隐匿,乳腺X线摄影(钼靶)通常无钙化灶或结构扭曲,部分病例可通过MRI检出小叶区域性强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