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小叶原位癌,多形性亚型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of breast, pleomorphic subtype
编码2E65.1
关键词
索引词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of breast, pleomorphic subtype、乳腺小叶原位癌,多形性亚型
缩写LCIS,多形性
别名多形性小叶癌、非浸润性多形性小叶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发生部位
XA12C1 乳房
XA0VX8
乳房下内象限XA0T50
乳房下曲XA85A1
输乳管XA3PG5
乳房腋尾部XA1NS5
乳房上半侧XA2JK3
乳晕XA0US1
乳房中央部分XA5MC5
乳头XA3UY3
乳房下半侧XA3LS6
乳房上内象限XA2Q54
乳房上外象限XA3JH6
乳房内半侧XA94U2
乳房下外象限XA9CM2
乳房外半侧临床表现
XA9CM2
慢性癌痛乳腺小叶原位癌,多形性亚型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乳腺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是一种非浸润性乳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性病变,多形性亚型(Pleomorphic subtype)是其具有显著细胞异型性的特殊形态学亚型。其特征表现为细胞核大小/形态显著异质性、核仁突出、细胞黏附性缺失等组织学改变。尽管仍属原位癌范畴,但多形性LCIS相比经典型LCIS具有更强的细胞增殖活性及更高的后续癌变风险。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部分病例显示家族聚集倾向,可能与某些尚未明确的遗传易感因素相关,但不同于浸润性乳腺癌的明确遗传模式。
-
激素影响:
- 雌激素受体阳性特征显著,长期内源性雌激素暴露(如初潮早、绝经晚)或外源性激素使用可能促进病变发展,但具体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
分子机制:
- E-钙粘蛋白(E-cadherin)表达缺失是诊断关键特征,导致细胞间黏附功能障碍。p53基因异常可见于40-60%的多形性亚型,可能与进展风险相关。
-
病理学基础:
- 病变细胞呈现显著多形性及核分裂活性,可伴中央坏死。常呈多灶性分布,累及多个乳腺小叶单位,组织学易与非典型小叶增生等病变混淆。
病理机制
-
细胞结构变化:
- 细胞体积增大2-3倍,核质比增高,核膜不规则皱褶,染色质粗大分布不均
-
免疫组化特征:
- 特征性表现为E-cadherin阴性、β-catenin胞质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90%,孕酮受体(PR)阳性率约70%
-
影像学表现:
- 乳腺X线摄影常无特异性表现,约30%病例可见细小无定形钙化,MRI检查可能显示局灶非肿块强化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绝大多数为影像学筛查偶然发现,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少数可表现为乳腺密度区域性增高或可疑钙化
-
诊断依据:
- 需通过空心针穿刺或手术活检获取足够组织样本,结合HE染色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E-cadherin、p120等)进行综合诊断
参考文献:、等专业资料。